摘要
新宾满族扭秧歌活动原存于正月"撵鬼"习俗。秧歌音乐包括唢呐曲牌、秧歌柳子、打击乐,分别主要具有连接功能、表白功能、震慑功能。但整个习俗之所以具有撵鬼祈福功能,主要缘于秧歌隐含着的一种特殊身份。从秧歌队的脸谱中可以看到这一身份隐喻的线索。实际上,秧歌经历了"着戏为傩"的过程,是傩的世俗化。当下,伴随着信仰式微、人类力量增强以及民俗神秘性消失,撵鬼习俗逐渐成了一种文化表演。随之,秧歌音乐的撵鬼功能逐渐弱化,被用来塑造满族的文化认同和乡民的文化自信。其文化融合反映了满汉两族的双向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
出处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4-116,160,共14页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满族传统仪式音乐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BMZ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