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基于民族融合的释义,森部丰^([1])、彭建英^([2])与石见清裕^([3])等拟定了粟特裔突厥人的称谓,自然有一定的道理。若在宏观的地理范围、长远的历史发展趋势上观察,这些人群最终都融入了华夏民族,如邓小南对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失^([4])研究就揭示了这一点,因而也可视以上粟特人为粟特裔华夏人、汉人,更符合民族融合趋势、文明交流轨迹。而学界传统上对粟特裔汉人的认知,多集中于唐、五代西域、中原、巴蜀、江淮等地域。
出处
《乾陵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179-191,共13页
Qianling Cultur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