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先秦诸子德论分化背后的名言问题——兼论道法转关过程中的“德—势”脉络 被引量:1

The Issue of Speech Behi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e Theory among Pre-Qin Scholars——Also on the “De-Shi”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aoism and Legal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从西周敬德理念到儒家德治理论,“德”的可言说性愈发突显,儒家德论中施仁、教化、贤治诸说皆依赖“名”为基础。老子德论则有意强调玄德“无名”的特质:作为保障万物、百姓自然发展的玄德,有功而不立德名、浑朴而难以名状,玄德无名故要靠直觉来把握。“德”概念含心与行两端,直觉则相应有省察内心与体验外物二途,是以老子德论分化为重内的庄子与重外的慎子两派。庄子通过“丧我”而直觉内心本有天真、自然,这种保障自然的心境便是德。慎到则基于体验外物的直觉,将自为自利的人之常情理解为自然,君主以权势驱动百姓自利自为之行,这种保障自然的做法亦可视为道家意义上的德。慎到尊势是老子玄德理论的合理推演,这一演进脉络以反思儒家可名之德为主线,并对道法转关、老韩同传等问题有较强的解释力。
作者 张耀 方勇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0-89,共10页 Jiang-huai Tribune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语言哲学史(多卷本)”(2018ZDA01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诸子学通史”(2019ZDA244) 宁波大学学校人才工程项目(文)“先秦‘势’论研究”(ZX2022000184)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135

同被引文献4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