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南洋华侨“光前裕后”的价值实践——以泉州陈启紫洋楼为例

The Value Practice of "Great Prosperity"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Asia——Taking Chen Qizi’s House as an Examp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近代以降,南洋华侨一直与侨乡保持紧密的联系。华侨虽身处海外,但心系家乡,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汇款、寄物等形式与家乡保持联络,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了近代侨乡的现代化历程,大大改变了侨乡原有的建筑景观。“光前裕后”一词为陈达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调查用于表述华侨返乡建大厝、祠堂、书斋、坟墓,四件人生大事的价值观念。陈启紫是泉州旅居印尼的华侨,其家族为典型的分居中印(尼)两地的跨国家族。笔者梳理出近代南洋外廊式建筑传入侨乡的历史过程,再以其家族及1937年建的洋楼为核心,运用田野调查与口述历史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揭示近代南洋华侨“光前裕后”价值观念在侨乡的具体实践。
作者 陈兆丰
出处 《福建史志》 2022年第2期64-70,共7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25

共引文献10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