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武夷岩茶初加工工艺技术——以‘肉桂’品种为例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肉桂’品种是武夷岩茶两个主要的茶树品种之一,以其滋味醇厚,香气馥郁辛锐似桂皮香为品质特征,深得消费者的喜爱。肉桂按加工工艺大致可分为果香型肉桂和花香型肉桂。本文探讨果香型肉桂的初加工技术,研究不同条件下果香型肉桂的做青和焙火工艺,进而丰富肉桂岩茶的产品品类,巩固已有消费群体,为武夷岩茶制茶从业人员提供借鉴。
作者
刘永欣
机构地区
武夷山前荼传统手工坊
出处
《茶业通报》
2023年第2期80-84,共5页
Journal of Tea Business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肉桂
做青
焙火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58
同被引文献
1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杨春香,孙全基.
乌龙茶鲜叶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J]
.茶业通报,2017,39(3):138-139.
被引量:2
2
李良清,郑文俊,陈荣平,吴利兵,颜䶮,刘畅.
不同树龄武夷肉桂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比较分析[J]
.广东茶业,2020(5):10-13.
被引量:5
3
刘宝顺,潘玉华,占仕权,刘仕章,周启富,刘欣.
武夷岩茶初制技术[J]
.中国茶叶,2019,41(4):40-42.
被引量:18
4
刘永欣,杨林海,刘安兴.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J]
.蚕桑茶叶通讯,2021(2):28-30.
被引量:6
5
刘国英.
不同等级武夷肉桂品质差异分析[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1):36-40.
被引量:5
6
杨文俪.
不同做青方式对铁观音做青叶态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分析[J]
.茶业通报,2022,44(2):63-66.
被引量:3
7
徐邢燕,陈思,俞晓敏,赵小嫚,林宏政,刘国英,苏峰,高峰,孙云,郝志龙.
不同烘焙程度与等级武夷肉桂茶品质差异分析[J]
.食品科学,2020,41(13):22-28.
被引量:30
8
王文震,刘安兴,杨林海.
茶叶感官审评在武夷岩茶商品茶开发中的应用[J]
.中国茶叶,2019,41(11):37-39.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50
1
李玉山.
芦丁的资源、药理及主要剂型研究进展[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3,35(3):13-16.
被引量:54
2
高水练,林郑和,郝志龙,陈梁城.
新旧工艺制成铁观音的品质化学比较[J]
.茶叶科学技术,2004(3):27-28.
被引量:9
3
姚月明,陈永霖.
不同肥料对武夷肉桂品质影响的研究[J]
.福建茶叶,1989(1):31-34.
被引量:2
4
陈德华,陈桦,戈佩真,林瑞勋.
武夷肉桂茶优良品质成因及生产技术探讨[J]
.茶叶科学技术,2007(4):44-46.
被引量:6
5
赵玉香,杨秀芳,邹新武,李宗垣.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国家标准修订概述[J]
.中国茶叶加工,2008(3):42-45.
被引量:17
6
姚月明,陈永霖.
武夷肉桂名丛的生化特性[J]
.茶叶科学,1989,9(2):151-154.
被引量:6
7
张建勇,江和源,崔宏春,袁新跃.
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制备专题(六) 茶黄素的提取制备技术[J]
.中国茶叶,2009,31(6):10-11.
被引量:1
8
郭雅玲.
武夷岩茶品质的感官审评[J]
.福建茶叶,2011,33(1):45-47.
被引量:18
9
江山,宁井铭,方世辉,夏涛,卢雯静,韦欢.
焙火温度对条形乌龙茶品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39(2):221-224.
被引量:26
10
辛伟,洪永聪,卢莉,王飞权.
不同做青风格安溪铁观音“音韵”的感官审评及品质化学比较[J]
.武夷学院学报,2012,31(5):38-40.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58
1
李良清,王文震,徐秋生,刘安兴,郑文俊.
紫娟武夷岩茶适制性的研究[J]
.福建茶叶,2019,41(7):11-12.
被引量:5
2
林鹭航,黄诚亮,张莹.
武夷茶品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析[J]
.台湾农业探索,2020(2):45-49.
3
吴忠兴.
不同产区不同品种的武夷岩茶安全性研究[J]
.现代食品,2020(13):161-163.
被引量:1
4
刘江平,金心怡.
基于模糊控制的岩茶做青系统设计[J]
.食品与机械,2020,36(8):93-97.
被引量:4
5
林燕萍,刘宝顺,黄毅彪,占仕权,张见明,陈荣冰.
焙火程度对武夷岩茶“大红袍”品质的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2):49-54.
被引量:20
6
段联勃,徐丹,杨丽蓉,曹士先,徐杰,蔡小勇.
36份茶树种质资源所制武夷岩茶毛茶的内含成分分析[J]
.中国茶叶,2021,43(1):54-58.
被引量:5
7
黄毅彪,林燕萍,刘宝顺,占仕权,陈荣冰,张见明,黄娇丽.
武夷岩茶“肉桂”与其副产品黄片香气品质差异分析[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6):155-161.
被引量:8
8
刘江平,金心怡.
武夷岩茶做青控制系统研制[J]
.食品工业,2021,42(2):154-158.
被引量:2
9
叶江华,张奇,刘德发,刘扬,贾小丽,李奇松,徐斌,暨小红,张渤.
武夷肉桂茶品质差异分析及其与矿质元素间的关系[J]
.茶叶通讯,2021,48(1):105-113.
被引量:4
10
谭梦,向萍,朱秋芳,黄嘉欣,刘江洪,盛蕾蕾,王星剑,林金科.
空气湿度调控不同味觉特征的茶树氨基酸含量研究[J]
.广东茶业,2021(2):20-2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4
1
郑凝洛.
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的保护和传承[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162-164.
被引量:3
2
陈荣冰.
如何杜绝武夷岩茶的“青味”[J]
.茶道,2020,0(1):95-96.
被引量:1
3
梁慧颖.
武夷岩茶之拼配技艺[J]
.福建茶叶,2020,42(2):13-13.
被引量:8
4
张婷婷,邱宁华,于立志,张宾乐,廖素兰,黄勇.
武夷岩茶粗老叶与丹桂制备速溶花茶粉的工艺研究[J]
.包装与食品机械,2020,38(6):5-9.
被引量:3
5
陈忠林.
提高武夷岩茶毛茶品质及优化制作工艺的策略[J]
.农家科技,2021(9):52-53.
被引量:1
6
林修琪,梁桂妹,林彩虹.
焙火对乌龙茶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J]
.食品安全导刊,2021(28):110-111.
被引量:4
7
洪翠云,林廷好,高建设,林曦,王国英,郑明芬.
武夷岩茶炭焙工艺对肉桂乌龙茶挥发性组分的影响[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21,50(6):421-429.
被引量:11
8
翁明骏,王文震,刘安兴,吴利兵.
武夷岩茶拼配技艺[J]
.福建茶叶,2022,44(4):32-34.
被引量:3
9
薛庭.
浅谈武夷岩茶水仙茶文化及初制加工[J]
.福建茶叶,2022,44(9):22-24.
被引量:2
10
张锐.
武夷岩茶烘干与焙火的技术研究[J]
.江西农业,2022(22):34-3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赵蕾.
武夷岩茶初制烘焙加工工艺优化策略[J]
.中外食品工业,2024(10):13-15.
1
黄华.
焙火工艺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探讨[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3(10):107-109.
2
刘菲.
岩茶挂耳茶包的开发与评价[J]
.茶叶学报,2021,62(1):11-15.
被引量:1
3
林馨颖,王鹏杰,刘仕章,郑玉成,刘宝顺,陈雪津,叶乃兴.
茶树黄化种——黄叶肉桂的类胡萝卜素组分分析[J]
.茶叶学报,2020,61(3):120-126.
被引量:8
4
詹宝珍,吴志锋,马春华,林志銮,林河通.
焙火时间对武夷岩茶肉桂香气品质的影响[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2,13(3):811-819.
被引量:18
5
李良清.
肉桂白茶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J]
.蚕桑茶叶通讯,2020(5):32-34.
被引量:2
6
陈忠林,王标明.
正岩区肉桂茶树树势衰老成因及复壮措施[J]
.中国茶叶,2020,42(4):50-51.
被引量:1
7
无.
西门子携手小罐茶迈进“茶工业4.0”时代[J]
.今日制造与升级,2023(8):45-46.
8
洋洋兔(文/图).
岩骨花香通茶道[J]
.课外生活,2023(17):24-26.
9
李加迅.
梁王茶种植管理及产地初加工技术[J]
.种子科技,2023,41(8):69-71.
10
李颖.
消费者这次不买账[J]
.中国质量万里行,2023(9):70-70.
茶业通报
202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