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4
出处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82-84,共3页
Population & Economics
参考文献8
-
1曹金祥,郭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困难与对策[J].山东经济,2003,19(5):16-18. 被引量:12
-
2张秉丞.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有效转移[J].发展,2003(9):64-65. 被引量:2
-
3马元海.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经济经纬,2003,20(5):96-98. 被引量:4
-
4纪国义.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的探讨[J].经济经纬,2003,20(5):113-115. 被引量:7
-
5吴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构想[J].求是学刊,2003,30(5):61-67. 被引量:13
-
6孙学玉.农民增收问题:政策设计与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6):11-14. 被引量:4
-
7杨涛,朱博文,雷海章,王雅鹏.对农村耕地抛荒现象的透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2):133-134. 被引量:22
-
8何景熙.不充分就业: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核心与实质——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与计量新探[J].调研世界,2000(9):9-11. 被引量:27
二级参考文献11
-
1宋林飞.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J].社会学研究,1996(2):105-117. 被引量:50
-
2张琦,李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03(1):47-47. 被引量:12
-
3耿庆彪.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思考[J].桂海论丛,2002,18(6):64-66. 被引量:3
-
4秦晖.农民减负要防止黄宗羲定律的陷阱[N].南方周末,2003-03-20(5).
-
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为7.74%[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9).
-
6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5):4-16. 被引量:185
-
7王萍萍.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J].战略与管理,2001(1):85-94. 被引量:22
-
8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Investigation Office.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2):34-38. 被引量:27
-
9吴忠观,刘家强.21世纪前期中国就业形势与战略对策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8(4):1-8. 被引量:1
-
10肖艳.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J].社会,2002,22(11):19-23. 被引量:2
共引文献81
-
1陈俊梁.略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以苏南地区为例[J].经济问题,2008(3):90-92. 被引量:2
-
2姜雅丽.从“阳光工程”看农民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S1):171-175. 被引量:2
-
3谷晓玲.试议农村人力资本流动与农用土地制度改革[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6,17(S1):139-141.
-
4朱蕾.论农村人力资本流动与农用土地制度改革[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S1):199-200.
-
5魏国军,张本龙.论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神州,2014(15):202-202.
-
6夏兴园,赵明岚.农村潜在劳动力剩余规模的评估及解决就业问题的理念和战略[J].财经政法资讯,2004,20(5):8-13. 被引量:1
-
7夏兴园,赵明岚.农村潜在劳动力剩余标准及其就业出路[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3):36-39. 被引量:1
-
8吴业苗.“小城镇牵引”效应与农民的迁移意愿[J].理论导刊,2004(12):35-37. 被引量:4
-
9胡月英,袁道明.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J].乡镇经济,2004,20(12):12-14. 被引量:3
-
10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21(2):28-32. 被引量:40
同被引文献106
-
1杨云彦.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转移与区域政策[J].人口研究,1999,23(5):9-15. 被引量:48
-
2张善余.基于出生地的中国人口迁移态势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3):1-5. 被引量:7
-
3郭艳.1990年代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区域分布及变动模式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3):6-12. 被引量:17
-
4柳清瑞,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2004,26(4):3-7. 被引量:114
-
5雷丽平,于钦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人口学刊,2004,26(4):21-25. 被引量:18
-
6杨锦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利弊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1995,15(2):13-15. 被引量:2
-
7严善平.地区间人口流动的年龄模型及选择性[J].中国人口科学,2004(3):30-39. 被引量:26
-
8黄荣清.人口生命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两类死亡模型的统一[J].中国人口科学,2004(3):11-18. 被引量:7
-
9任强,游允中,郑晓瑛,宋新明,陈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区域差异[J].中国人口科学,2004(3):19-29. 被引量:43
-
10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J].人口与经济,2004(4):1-8. 被引量:54
引证文献4
-
1陆杰华,肖周燕,王烨.2004: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1):56-62. 被引量:3
-
2梁晨.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原因及对策新解——基于亚当斯公平理论的视角[J].当代经济,2009(7):88-90. 被引量:1
-
3王敏.浅析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J].当代经济,2009,26(10):78-79. 被引量:1
-
4张藕香,童地轴.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与双重影响:一个文献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4):11-14.
二级引证文献5
-
1叶文振,石红梅,陆洋.中国人口学科的发展与挑战[J].人口研究,2009,33(6):13-29. 被引量:9
-
2陈颐.区域人口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0,18(4):71-75.
-
3李福茂.EPC总包方式下工程资金管理与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4):94-95. 被引量:1
-
4赵旋.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商情,2015,0(24):190-191.
-
5马妍,王辉.农村人口流动变化视角下的小城镇建设——以汉川市NH乡为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3,43(1):117-123.
-
1刘潇.浅析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档案管理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青年(下半月),2015,0(10):90-90.
-
2彭晓红.现代电力企业物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9Z):122-123. 被引量:7
-
3孙克景.关于地勘单位实行基地管理的探讨[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16(10):36-37.
-
4王志中,胡萍.农村留守儿童辍学问题探析——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10):54-57. 被引量:4
-
5刘洋,郑维礼.工程地质勘察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环球市场,2017,0(12):326-326.
-
6岳宸光.制药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13(19):274-274. 被引量:1
-
7陆海琴,陈晓刚.施工企业绩效考核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3(27):223-223. 被引量:1
-
8王素成.农村水产养殖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农经,2015(8).
-
9铁新.有色矿山发展多种经营第三产业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有色金属工业,1994(8):40-41.
-
10李顺才,叶伟.浅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28(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