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专业课以科研促教学的发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对目前高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研究,充分探讨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并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模式。
作者
苏中
李擎
机构地区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出处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年第25期89-89,共1页
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基金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教研究课题资助
关键词
科研
教学
教师建设
发展模式
分类号
G64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07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6
参考文献
3
1
杨叔子.
菁菁者莪 教师为本——兼论大学中教学的基础地位[J]
.高等教育研究,2004,25(2):8-11.
被引量:34
2
解飞厚.
非研究型大学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52-56.
被引量:75
3
张应强,刘在洲.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4(6):64-68.
被引量:103
二级参考文献
9
1
解飞厚.
试论高教投资体制中综合定额的改革[J]
.教育与经济,1995,11(1):31-33.
被引量:2
2
伯顿·克拉克 王承绪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9.
3
H大学科研处.科研成果目录汇编[C].,1966—2000..
4
张应强.
高等教育质量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
.江苏高教,2001(5):8-13.
被引量:179
5
马万华.
扩招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状况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2,23(5):69-74.
被引量:98
6
解飞厚.
冷静看“特色”——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J]
.江苏高教,2002(6):63-65.
被引量:18
7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
2003中国大学评价[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2):12-15.
被引量:42
8
谈振辉.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生命线[J]
.中国大学教学,2003(2):4-5.
被引量:67
9
潘懋元.
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4(6):1-5.
被引量:293
共引文献
207
1
李明敏.
民办高职教学与科研的若干思考[J]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9(1H):35-37.
2
李满林,刘晓红.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矛盾及对策[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134-136.
被引量:2
3
余德华.
地方院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冲突与协调[J]
.经济师,2007(10):145-146.
被引量:1
4
孙全平,刘远伟,侯志伟,蒋同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高教论坛,2005(6):117-118.
被引量:15
5
武昌区名师工作室高中化学团队课题组.
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J]
.化学教育,2005(S1):41-43.
被引量:1
6
杨行勇.
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激励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J]
.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6):93-96.
被引量:6
7
朱慕水.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特殊因素分析[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1(7):45-47.
被引量:3
8
于明华.
高等教育发展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16-18.
9
朱建成.
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共生机制初探[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4):55-56.
被引量:8
10
王祖山,范静慧.
高校职能、微观机制与行为选择[J]
.教育学术月刊,2007(7):50-51.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8
1
万佑红,蒋国平.
机器人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4):6-8.
被引量:69
2
张云洲,吴成东,崔建江,丛德宏.
基于机器人竞赛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1):116-119.
被引量:34
3
李擎 苏中 李邓化.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规划与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21-25.
4
韩力群.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专业规范[R].北京:智能科学技术教育高层研讨会,2004.
5
钟义信.
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J]
.计算机教育,2009(11):5-9.
被引量:16
6
李擎,陈雯柏,李邓化,苏中.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1):34-37.
被引量:10
7
李冠宇,黄映辉.
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知识体系:语义分析的结论[J]
.计算机教育,2009(11):61-67.
被引量:2
8
杨叔子,吴昌林,张福润.
三论创新之根在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1(2):1-5.
被引量:56
引证文献
3
1
李擎,陈雯柏,李邓化,苏中.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1):34-37.
被引量:10
2
陈雯柏,李擎,彭书华,李邓化,苏中.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实践体系的构建[J]
.计算机教育,2010(15):114-118.
被引量:5
3
张俊,陈飞,冯士刚.
大连海事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2(18):22-27.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
26
1
刘建磊.
“人工智能+”背景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建设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0(1):20-21.
被引量:1
2
李智勇,肖正,骆嘉伟,赵欢,李仁发.
湖南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验室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10(15):91-94.
被引量:3
3
刘丽珍,石长地,李志平,张聪霞.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10(15):95-99.
被引量:4
4
陈雯柏,李擎,彭书华,李邓化,苏中.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实践体系的构建[J]
.计算机教育,2010(15):114-118.
被引量:5
5
陈雯柏,吴细宝,李擎,李邓化,苏中.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引导教育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1(15):58-61.
被引量:2
6
赵勇,王文庆.
地方工科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3,31(5):71-74.
被引量:1
7
陈雯柏,李擎,王万森.
工程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4(19):29-33.
被引量:11
8
陈雯柏,曹荣敏,吴细宝.
面向专业认证的工程训练模式与创新体系构建[J]
.计算机教育,2014(19):47-49.
被引量:12
9
王桂婷,钟桦,李甫,董伟生,冯冬竹.
智能传感技术课程建设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4(19):66-69.
10
刘丽珍,王函石,刘杰,黄向阳,王旭仁,宋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发展与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4(19):70-73.
被引量:7
1
林乃央.
创设课堂情境 优化教学效果[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3(17):97-98.
2
卢伟伟.
青年教师建设精品开放课程的策略探析[J]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36):75-76.
3
王国军.
为成长守候——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感言[J]
.青年教师,2005(8):61-61.
4
马晓歌.
我省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89-90.
被引量:1
5
钱志刚.
把理想化成每一天的努力[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1,0(3):11-12.
6
夏凌艳.
对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思考[J]
.理论界,2005(8):104-105.
被引量:6
7
蒋和.
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
.好家长,2014,0(52):163-163.
8
季婷婷.
浅析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0):62-62.
9
王又军.
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看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J]
.中国成人教育,2011(1):152-154.
被引量:8
10
刘尧.
浙江省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探讨[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1):19-23.
被引量:2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年 第2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