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上/下”动词性组合的认知考察
被引量: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主要从上/下的两个基本的义点出发,分析上/下由歧变原则而演化出的繁多的意义和其复杂的用法。并试图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解释上/下意义和用法的对称与不对称性。希望通过对上下词义的梳理,以有助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教学。
作者
张华
机构地区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20-123,共4页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关键词
上/下
认知
演化
不对称性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950
同被引文献
90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23
参考文献
5
1
高顺全.
体标记“下来”、“下去”补议[J]
.汉语学习,2001(3):12-14.
被引量:10
2
卢华岩.
由“到”义动词“上/下”构成的动宾组合[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3):18-22.
被引量:22
3
沈家煊.
转指和转喻[J]
.当代语言学,1999,1(1):3-15.
被引量:735
4
沈家煊.
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9(3):77-79.
被引量:44
5
沈家煊.
“语法化”研究综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26(4):17-24.
被引量:1168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4):7-15.
被引量:521
2
张国宪.
延续性形容词的续段结构及其体表现[J]
.中国语文,1999(6):403-414.
被引量:28
3
张国宪.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体及形态化历程[J]
.中国语文,1998(6):403-413.
被引量:43
4
孔令达.
“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0(1):103-107.
被引量:27
5
朱德熙.
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
.方言,1983,5(1):16-31.
被引量:507
6
沈家煊.
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
.中国语文,1997(4):242-250.
被引量:159
7
陆俭明.
现代汉语句法里的事物化指代现象[J]
.语言研究,1991(1):34-39.
被引量:17
8
古川裕.
“的_s”字结构及其所能修饰的名词[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10-25.
被引量:27
9
袁毓林.
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J]
.中国语文,1994(4):241-253.
被引量:185
10
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共引文献
1950
1
常媛媛,曾庆香.
新型主流媒体新闻的身份建构框架:理想类型与话语机制[J]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22(2):121-140.
2
王红生.
遭遇义动词“见”及其来源[J]
.语言历史论丛,2022(1):216-239.
3
何文彬.
论结构助词“的”的语法意义[J]
.语言历史论丛,2021(1):15-53.
4
白新杰.
话语标记“早知道”的反事实与反预期——兼论普通话“早知道+S”的反事实虚拟句[J]
.语言与翻译,2021(1):44-49.
被引量:2
5
史文磊.
关于语法化及语法性的思考[J]
.东方语言学,2021(1):25-54.
6
杨晓燕.
从语言类型眼光看贵琼语的差比句[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22,38(5):46-55.
被引量:1
7
张宝.
大同方言的无条件连词“愿”及其由来[J]
.语言研究集刊,2021(1):382-397.
被引量:1
8
李强.
副词“净”“光”的语义性质和用法特点对比分析[J]
.语言研究集刊,2021(1):44-62.
被引量:4
9
张谊生.
述宾还是状中:试论情态特征与句法功能之关系——兼论“X于、X以”类动词的副词化趋势[J]
.语言研究集刊,2020(2):1-19.
被引量:1
10
周正履,仝文宁.
安全视域下的网络语言问题研究[J]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2022(1):11-1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90
1
徐默凡.
“这”、“那”研究述评[J]
.汉语学习,2001(5):47-54.
被引量:35
2
曹秀玲.
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
.汉语学习,2000(4):7-11.
被引量:82
3
周统权.
“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J]
.语言科学,2003,2(1):39-50.
被引量:33
4
何悦嘉.
“上/下”域空间隐喻初探[J]
.社会科学家,2006,21(S2):7-8.
被引量:5
5
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4):7-15.
被引量:521
6
汪国胜.
可能式“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现象[J]
.语言研究,1998(1):23-29.
被引量:24
7
贾彦德.
对现代汉语语义格的认识与划分[J]
.语文研究,1997(3):24-30.
被引量:13
8
论决定“在L+VP”或“VP+在L”的因素[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42-51.
被引量:20
9
邱广君.
谈“V上”所在句式中的“上”意义[J]
.汉语学习,1995(4):24-26.
被引量:13
10
张其昀.
运动义动词“上”、“下”用法考辨[J]
.语言研究,1995,15(1):37-43.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13
1
杨子,王雪明.
“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解析--缘何不能说“下厕所”与“上馆子”[J]
.语言科学,2009,8(1):42-47.
被引量:15
2
王翠翠.
动词“上、下”带宾语的认知考察[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07-108.
3
杨子,淡晓红.
“上”、“下”动词性组合搭配的认知优选机制[J]
.语言科学,2010,9(4):364-371.
被引量:6
4
冯佼佼.
基于认知理论的动词后补语“上”研究[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1):21-24.
5
杨子,彭兴旺,周东丽.
“上”、“下”动词性组合语义构成多样性考察[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197-200.
被引量:1
6
陈莹,石兰.
“上”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表达[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2(3):73-75.
被引量:3
7
钟检秀.
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的认知考察[J]
.文教资料,2013(31):174-176.
被引量:1
8
杨琴.
析语用学视角下“上”“下”的使用[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7-91.
9
崔维真.
汉语不对称现象研究综述[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114-117.
被引量:2
10
林晓媚.
上/下+NP的用法研究[J]
.长江丛刊,2019,0(33):52-53.
二级引证文献
23
1
刘桃梅.
隐喻思维的共性和差异性——对“下”的英汉义对比分析[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6):35-36.
2
俞理明.
“上厕所”的来源和它的理据[J]
.语言科学,2010,9(2):171-176.
被引量:4
3
罗颖.
几个典型趋向动词的语义特征与结构关系分析[J]
.语文知识,2010(2):86-88.
被引量:1
4
杨子,淡晓红.
“上”、“下”动词性组合搭配的认知优选机制[J]
.语言科学,2010,9(4):364-371.
被引量:6
5
杨子,彭兴旺,周东丽.
“上”、“下”动词性组合语义构成多样性考察[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197-200.
被引量:1
6
李思旭,于辉荣.
从共时语法化看“V上”与“V下”不对称的实质[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2):64-72.
被引量:16
7
冯韬,郭熙煌.
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以空间介词“上”、“下”为例[J]
.湖北社会科学,2013(6):132-135.
被引量:3
8
彭卓.
汉语“上/下”时间概念系统的认知研究[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3):118-122.
被引量:5
9
钟检秀.
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的认知考察[J]
.文教资料,2013(31):174-176.
被引量:1
10
范立珂.
时空概念对“上/下”句法语义对应关系的内在制约[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7(2):86-94.
1
杨子,彭兴旺,周东丽.
“上”、“下”动词性组合语义构成多样性考察[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197-200.
被引量:1
2
郭慧.
转类量词的认知考察——从象似性和激活看名词活用为量词[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12):98-99.
被引量:1
3
赵聪.
大陆和台湾新词语差异的认知考察[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4(4):105-108.
4
郝明惠.
对外汉语教学中“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的认知探究[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5,0(7):34-36.
5
刘家玮.
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现象的认知考察[J]
.绥化学院学报,2016,36(5):62-64.
被引量:1
6
胡佩迦.
“~~版”新用法的认知考察[J]
.修辞学习,2004(5):52-54.
被引量:2
7
刘焱,邢贺.
“比”字句中比较点隐含的认知考察[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3):107-112.
被引量:10
8
罗敏.
“吃胡”的结构特点及认知考察[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6):131-133.
9
曾海清,周根飞.
网络语词“囧”的功能与认知考察[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7):64-66.
被引量:3
10
潘明霞.
汉英“以物喻身”复合词认知考察[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21(4):33-36.
被引量:1
语言研究
2002年 第S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