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0-52,共3页
Population & Economics
同被引文献44
-
1张慧.云南省艾滋孤儿救助问题的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S1):79-81. 被引量:7
-
2许文青,何景琳,李国强,季成叶,李慧,朱立波.我国部分地区领导对艾滋病孤儿问题认识的定性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7):596-598. 被引量:6
-
3许文青,季成叶,何景琳,李慧,张可,王涛.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孤儿问题初探[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4,10(6):416-419. 被引量:19
-
4高耀洁.艾滋孤儿抚养之我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68-69. 被引量:12
-
5安宁.中国现行艾滋孤儿救助安置政策[J].社会福利(实务版),2005(4):21-24. 被引量:11
-
6许文青,江涛,许屹,季成叶,何景琳,朱立波.艾滋病孤儿生活地区教师对艾滋病孤儿问题的认识[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20-621. 被引量:10
-
7刘保仓.河南省艾滋遗孤救助体系和安置模式[J].社会福利(实务版),2005(10):12-15. 被引量:10
-
8刘继同.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河南省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政策的理论创新[J].社会福利(实务版),2005(10):37-40. 被引量:6
-
9许文青.中国部分地区6~14岁艾滋病致孤儿童生存现状研究[J].社会福利(实务版),2005(10):41-44. 被引量:5
-
10魏南方,许文青.乡村医生对艾滋病致孤儿童问题的认识与支持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379-380.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6
-
1张长伟.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护: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福利体系的重构——以河南省S县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3(6):89-93. 被引量:2
-
2马雅洁.艾滋孤儿帮扶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基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实地调研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6(32):265-265.
-
3张长伟.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护:我国农村弱势儿童福利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改革与开放,2012(12X):94-95.
-
4李琰,明天悦.艾滋病遗孤的生存现状及其隐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2):268-273.
-
5刘婷,向樱.西南民族地区涉毒人员未成年子女保护的实践和反思[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20,0(3):20-24.
-
6刘斌志.我国高校统一战线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7(2):38-43. 被引量:2
-
1心文.阳光下一起成长夏令营[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5,16(5):263-263.
-
2王震远.艾滋孤儿住我家[J].法律与生活,2007(17):49-51.
-
3中央财政拨款22亿保障艾滋孤儿生活[J].上海医药,2013,34(15):5-5.
-
4蒋惠坚,陈佳木,柯永忠,王黎平,黄美云,陈和吉.夫妇俩同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97,20(5).
-
5颜香云.无偿献血宣传教育的思考[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3):226-227. 被引量:7
-
6吴洁,杜国明.张家港市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及相关态度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7,18(4):69-71. 被引量:4
-
7高晓晖,方为民,吴宇,郭燕,张玉,罗园,刘芳,杜玉开.艾滋病高发区艾滋孤儿管理模式现况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1488-1489. 被引量:2
-
8张伶俐,廖伟群,崔丽芳.非洲艾滋孤儿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措施[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8):574-575. 被引量:4
-
9魏南方,许文青.乡村医生对艾滋病致孤儿童问题的认识与支持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379-380. 被引量:12
-
10本刊特约评论员.国运昌盛 民生至上——从十七大看我国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J].中国社区医师,2008(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