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19-27,共9页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共引文献27
-
1周家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关系的探索[J].党史研究与教学,2023(6):53-63.
-
2王占阳.从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到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关于毛泽东新中国国营经济性质思想演变的历史考察[J].史学集刊,2004(3):53-61. 被引量:1
-
3张飞虹.刘少奇1949年秘密访苏与中苏结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5(1):20-26. 被引量:2
-
4徐则浩.王稼祥:中俄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J].安徽史学,2002(4):71-76.
-
5陈东林.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引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5(6):69-80. 被引量:23
-
6孙泽学.试析毛泽东提出并坚持不用“毛泽东思想”的国际因素[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5):108-112.
-
7庞效松.中共民族问题纲领的演变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3):44-52. 被引量:6
-
8李良明,吴继平.论毛泽东思想提出和宣传演变过程中的苏共因素[J].江汉论坛,2005(11):92-96. 被引量:1
-
9曾成贵.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1):45-51. 被引量:6
-
10徐则浩.关于王稼祥担任新中国首任驻苏大使前后若干历史情节的匡正[J].安徽史学,2007(6):113-113.
同被引文献48
-
1A.列多夫斯基,马贵凡.毛泽东同斯大林往来书信中的两份电报[J].中共党史研究,2001(2):89-91. 被引量:12
-
2华谱.《季米特洛夫日记》中有关中国革命重大事件的记述[J].中共党史研究,2001(5):76-86. 被引量:12
-
3沈志华.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来自俄国及东欧国家解密档案的新证据[J].历史研究,1999(4):5-26. 被引量:10
-
4沈志华.俄国档案文献:保管、解密和利用[J].历史研究,1998(5):136-149. 被引量:18
-
5刘建平.毛泽东的美国观与新中国“一边倒”国际战略的形成[J].中国社会科学,1999(5):155-171. 被引量:14
-
6沈志华.俄国主要档案馆情况简介[J].世界历史,1999(3):93-104. 被引量:3
-
7沈正乐.米高扬“报告”中关于毛泽东的一个重要思想质疑[J].中共党史研究,1999(6):88-89. 被引量:7
-
8马贵凡.毛泽东致斯大林电之我见[J].中共党史研究,1999(6):90-91. 被引量:8
-
9沈志华.中苏结盟与苏联对新疆政策的变化(1944-1950)[J].近代史研究,1999(3):217-246. 被引量:29
-
10田松年.与民主党派长期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政策——从媒体所传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两封往来电报谈起[J].党的文献,1999(5):66-79.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8
-
1沈志华.求之不易的会面:中苏两党领导人之间的试探与沟通——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一)[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1):1-13. 被引量:11
-
2高曙东.新中国政党制度建设60年[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8-11.
-
3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研究与俄国档案利用[J].社会科学,2014(8):131-145. 被引量:4
-
4沈志华.动机判断与史料考证——对毛泽东与斯大林三封往来电报的解析[J].近代史研究,2019(5):106-122. 被引量:8
-
5李桂华,张志洁.互动中定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格局形成过程考察[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4(2):5-22. 被引量:3
-
6沈志华,崔海智.俄国解密档案 毛泽东与苏共领导人第一次正面接触——关于米高扬访问西柏坡的俄国解密档案[J].冷战国际史研究,2014(2):305-428.
-
7秦立海.解读历史的真实——1947至1948年毛泽东与斯大林两封往来电报之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3(2):77-83. 被引量:3
-
8沈志华.冷战史新研究与档案文献的收集和利用[J].历史研究,2003(1):140-150. 被引量:23
二级引证文献50
-
1谢崇桥,吕静琳.经典品牌标志形态及其成因研究——以新中国三大自行车品牌标志的诞生为例[J].装饰,2022(10):109-113.
-
2苏小东,李钟超.浅谈海军史研究与军事档案的利用[J].军事历史研究,2010,24(S1):195-197. 被引量:2
-
3贺金林.毛泽东1947年致斯大林电报的背景分析[J].求索,2005(7):191-193.
-
4王波.基于多边档案的冷战史研究在中国[J].山西档案,2005(5):20-24.
-
5李明海.以”冷战“为例,评高中历史新教材[J].历史教学,2006(6):59-61.
-
6张洁.饮食搜索如何才能旺[J].电子商务世界,2006(12):90-91.
-
7惠敏,曲升.略论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国际化”[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2):85-91. 被引量:1
-
8沈志华.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1950)[J].社会科学研究,2009(3):34-53. 被引量:17
-
9沈志华.从西柏坡到莫斯科:毛泽东宣布向苏联“一边倒”--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二)[J].中共党史研究,2009(4):14-33. 被引量:22
-
10顾烨青.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人史料建设:现状与展望[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3):5-14. 被引量:23
-
1赵东苹.米高扬在中共八大致词中讲“中国是俄国的儿子”[J].延边党校学报,2009,24(6):22-23.
-
2骆新强.祖国统一专题[J].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16,0(1):77-83.
-
3沈志华.1954年-1957年的中苏琐事[J].中国企业家,2008,44(8):120-122. 被引量:1
-
4师哲.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米高扬[J].党的文献,1991(6):34-41. 被引量:7
-
5郑为汕.1949:米高扬密访延安[J].党史文汇,2004(5):21-23.
-
6米高扬来访[J].神州,2008,0(7):64-68.
-
7陆茂清.新中国收回外国兵营记[J].党政论坛,2010(16):58-59.
-
8刘诚,杨海英.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党制度的伟大创造──兼评米高扬报告中有关中国政党制度的言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1(4):50-54.
-
9刘诚.论新中国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兼评米高扬报告[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1):21-24.
-
10与米高扬谈判记录[J].党的文献,2005(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