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对“隐性采访迷恋”的反思
被引量: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在调查性报道中采用了隐性采访这一非常规手段。本文分析了调查性报道和隐性采访的渊源,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当前"隐性采访迷恋"现象的原因,以期引起对隐性采访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重视。
作者
赵平
肖桦
机构地区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新闻世界》
2010年第1期76-77,共2页
News World
关键词
调查性报道
隐性采访
职业道德
分类号
G212.1 [文化科学—新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9
同被引文献
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7
1
王保华.
也谈对“隐性采访”的思考[J]
.记者摇篮,2009(2):64-64.
被引量:2
2
朱玉华.
刍议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尴尬”[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6):150-153.
被引量:1
3
郭镇之.
假暗访引出的真教训——简析“纸馅包子”案[J]
.新闻战线,2007(10):49-50.
被引量:6
4
杜志红.
论“隐形采访崇拜”——关于“纸箱馅包子”事件的一个考察视角[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9):20-21.
被引量:5
5
邹军.
新闻暗访:道德困境中的两难选择——“茶水发炎”事件引发的思考[J]
.新闻记者,2007(6):36-38.
被引量:8
6
陈力丹,徐迅.
关于记者暗访和偷拍问题的访谈[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3(4):27-30.
被引量:15
7
孙世恺.
谈调查性报道(上)[J]
.新闻与写作,1996(5):10-11.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邓晓旭.
从伦理学视角看新闻暗访的合理性[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5):127-129.
被引量:13
2
陈力丹.
暗访新闻要谨慎[J]
.新闻与写作,2006(12):40-40.
被引量: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5
[美]梅尔文·门彻著 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92页.
6
[美]罗恩·史密斯著 李青藜 译.《新闻道德评价》[M].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00页.
7
董伟,方奕晗.《“茶水发炎”事件牵出新闻伦理争论》,《中国青年报》,4月16日
8
[美]克里德福·G·克里斯蒂安等.《媒介公正:道德伦理问题真的不证自明吗?》,第61页,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9
李健.《我们为何对“纸箱馅包子”深信不疑》.《今视网》,2007年07月19日.
10
晏扬.给记者一个"偷拍"的理由[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30/20020408/704237.html,2002-04-08.
共引文献
29
1
李良荣,王晓梅.
2003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J]
.新闻大学,2004(80):3-12.
被引量:4
2
黄学健.
隐性采访的道德成本[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4):133-135.
被引量:4
3
周俊.
试论电视暗访的职业意识[J]
.电视研究,2007(1):21-22.
被引量:2
4
梅琼林.
隐性采访负面影响的宏观思考[J]
.中州学刊,2007(4):253-255.
被引量:1
5
陈力丹,陈秀云.
2007年我们关注的话题[J]
.新闻与写作,2007(12):15-17.
被引量:1
6
杨雨丹.
2007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综述[J]
.新闻大学,2008(1):64-69.
被引量:2
7
陈力丹,陈秀云.
2007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J]
.声屏世界,2008(3):16-19.
被引量:3
8
杨鲜.
隐性采访的负面影响及其克服[J]
.新闻前哨,2008(4):44-46.
9
胡智锋,刘丹青,何洪涛,詹晴,舒凌云,廖望,王丽媛,林斌,刘欢.
2007年中国电视研究热点扫描[J]
.当代电影,2008(4):119-122.
10
陈力丹,陈秀云.
2007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鲜话题[J]
.新闻界,2008(2):6-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2
1
郭镇之.
假暗访引出的真教训——简析“纸馅包子”案[J]
.新闻战线,2007(10):49-50.
被引量:6
2
顾理平.新闻传播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引证文献
1
1
汪洋梓楠.
隐性采访的法制探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16,37(2):45-45.
1
汤远清.
我女儿为啥迷恋《小读者》[J]
.小读者,2006(12):69-69.
2
尹天笑.
研究“8”的图书让俄罗斯人迷恋[J]
.出版参考,2008(15):40-40.
3
冷霜.
阅读永不会消失[J]
.新世纪周刊,2010(9):95-95.
4
张颐武.
青年、新媒体与公共意见[J]
.中关村,2011(4):96-96.
被引量:1
5
高雅.
标准·科学美[J]
.大众标准化,2006(11):40-40.
6
唐凤(编译).
“僵尸”大逃亡[J]
.科学新闻,2013(8):89-89.
7
梁湘毅.
媒体微信公众号文本研究-基于粉丝文化理论[J]
.新闻前哨,2017(3):29-31.
被引量:1
8
陈艾昕.
邮寄版错觉[J]
.鸭绿江,2017,0(5):62-68.
新闻世界
201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