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接受对象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
-
1孙永兴.童话的幻想 幻想的童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9):49-49. 被引量:1
-
2杨翰端.“接受温暖者标准”——某地“送温暖”写真[J].杂文选刊,2001,0(2):38-38.
-
3王泽龙.从接受美学看解放区文学[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5(2):34-40.
-
4吴继金.延安文艺中的农民形象[J].抗战文化研究,2014(1):50-59.
-
5查清华.格调论唐诗学的复兴[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5(4):10-14.
-
6刘妍妍.“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J].才智,2009,0(10):212-212.
-
7樊发稼.诗里的"形象"——儿童诗《鞋》赏析[J].少年月刊,2005,0(6):22-23.
-
8杨洪承.跨文化语境中的郭沫若前期小说——兼谈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初期接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4):295-296. 被引量:1
-
9何念龙.人性诗化表现的魅力——李白诗歌的人性展示和艺术特色[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1):24-32. 被引量:1
-
10顾金春.浅议解放区小说创作大团圆结局[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2(4):3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