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震中先生《大舜文化与中华早期文明》一文,虽然也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出发考订舜的生地与生活地,但更注重理论的探讨。综观整个中国上古史,作者提出"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之类的"某某氏"的方式,是因古人的思维特点是借助于具体来表现一般,是古人对上古历史文化发展的一种时代特征的概括。但尧、舜、禹时代及其谱系,则是具有相当的可信性。尧、舜、禹时代已经是国家形成时期,具有相当的可信性。自文献记载看,尧、舜、禹时代是紧接夏朝的时代,而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已经进入国家时代。国家是与一定的地域和人口联系在一起的,必然有较为稳固的地域和人口构成,所以以夏代史为基础,上推可以对尧舜禹时代有所推论。因此王先生将尧、舜、禹时代单独考察,是值得信从的。作者认为从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看,舜生于诸城。诸城地区是中国早期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在诸城前寨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陶文""字,表达了当时的"火正"(主管大火星祭祀及观象授时的职官)对于大火星的观察、祭祀和观象授时,表明宗教祭祀逐渐被上层贵族和专职巫觋所独占。这一符号广泛出现在山东、安徽、湖北、江浙等地的大汶口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陶器上以及江浙良渚文化中,具有高度的传播特征,说明诸城在早期文明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诸城在龙山文化时已进入文明时代。舜文化的分布不仅仅局限于山东地区,还发展到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究其原因,尧舜禹时期处于"万邦"、"万国"时代,万字只是言其多,而非实指,表示了小国林立的一种状态。尧舜禹时期的"族邦"就是初始国家或者说是早期国家,尧舜禹诸部族之间的结盟也就属于邦国结盟,尧、舜、禹都是本邦的邦君,也都曾担任过邦国结盟的"盟主",所以后人也就承认其为"天下之王"。夏商周三代王朝之王的"天下共主"地位系由尧舜禹时期邦国"盟主"转化而来。成功解读尧、舜、禹时代,还有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即如何解决国家形成初期的权力组织和运作方式,西方或者东夷部族的人何以最终成为中原乃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首领,必须做出合理可信的解释。王震中先生在讨论舜与舜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同时,也从理论上解释了舜的迁徙成长与早期国家组织形式的问题,为解决早期国家文明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
出处
《南方文物》
2011年第1期131-133,129,共4页
Cultural Relics in Souther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