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IGCC多联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概述了IGCC多联产技术的背景、特点,介绍了国内外IGCC多联产技术发展现状,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指出IGCC多联产技术尽管仍存在造价高、技术有待完善等问题,但在国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支持新兴战略产业的背景下,依据环保、节水、能源高效经济利用等特点,该项技术仍然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作者
聂向锋
机构地区
中国石化集团炼化工程公司
出处
《石油化工建设》
2012年第2期43-46,共4页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nstruction
关键词
IGCC多联产技术
发展现状
前景分析
分类号
TQ54 [化学工程—煤化学工程]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4
1
朱勤,张红良,孙宏.
国内首套IGCC汽电联产装置:中国石化建造[J]
.石油化工建设,2010(6):10-14.
被引量:3
2
郑建涛,徐越,任永强.
国内外IGCC技术现状和发展动向[J]
.石油化工建设,2010,32(6):20-21.
被引量:6
3
冷雪峰,潘卫国,王文欢,沈敏强,顾先青,章玲,胡深亚.
煤气化及其多联产系统技术的发展现状[J]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9,25(2):117-121.
被引量:3
4
肖云汉.
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创新[J]
.中国煤炭,2008,34(11):11-15.
被引量:9
二级参考文献
27
1
蒋德军.
以部分氧化工艺为核心的IGCC技术进展[J]
.炼油技术与工程,2005,35(8):1-6.
被引量:7
2
叶亚莉,李天文.
国内煤气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
.泸天化科技,2005(3):248-255.
被引量:3
3
吕东颖.
美国“未来发电(FutureGen)”研究项目[J]
.热力发电,2005,34(12):109-109.
被引量:2
4
赵洁,赵敏,谢秋野.
国内外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厂发展概况及我国建设条件分析[J]
.中国电力,2006,39(4):43-46.
被引量:27
5
刘涛.
关于煤基多联产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
.煤炭工程,2006,38(7):67-69.
被引量:4
6
王洋,房倚天,黄戒介,马小云,吴晋沪.
煤气化技术的发展——煤气化过程的分析和选择[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13(4):93-100.
被引量:12
7
邓剑.
煤气化多联产[J]
.上海节能,2006(6):46-48.
被引量:2
8
中国统计年鉴2008,国家统计局,2008
9
IEA.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6.
10
Vision 21 Program Plan - Clean Energy Plants for the 21st Century, Federal Energy Technology Center Office of Fossil Energy. U. S. Department of Energy, 1999.
共引文献
15
1
张全,林飞,王宝璐,谢凯,杨琦.
关于醇经济产业链的思考[J]
.化工进展,2010,29(S1):17-20.
被引量:8
2
罗方涛,徐开峰,陈建利,张玉堂.
煤基发电与甲醇多联产系统运行灵活性分析[J]
.中氮肥,2010(3):15-18.
3
陈希章.
煤电化联合生产技术的应用发展[J]
.中国能源,2010,32(5):24-28.
被引量:2
4
徐昕,罗方涛,路学红.
煤气化多联产系统研究现状与进展[J]
.广东化工,2010,37(7):85-86.
被引量:3
5
王圣典,阳绍军,赵凯,曾鑫,徐祥,肖云汉.
密相输运床径向颗粒体积分数分布的研究[J]
.化学工程,2013,41(1):46-49.
被引量:1
6
邢康,唐庆杰.
半焦煤催化气化反应性的试验和研究[J]
.中国煤炭,2013,39(10):81-83.
被引量:1
7
门秀杰,崔德春,于广欣,金阳.
煤化工生产过程多联产技术研究进展[J]
.节能技术,2014,32(1):48-50.
被引量:2
8
汪涛.
煤气化技术工艺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5):113-113.
被引量:1
9
王光磊,徐祥,阳绍军.
双侧返料气动分配阀调节性能冷态实验研究[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22(14):76-81.
被引量:1
10
李现伟,阳绍军,刘小成,徐祥,肖云汉.
高通量J阀返料特性实验研究[J]
.中国粉体技术,2016,22(6):84-89.
同被引文献
8
1
冯静,倪维斗,曹江,李政.
多联产配置是推进我国IGCC系统发展的重要途径[J]
.燃气轮机技术,2007,20(4):1-5.
被引量:11
2
宿建峰,李和平,贠小银,邱河梅.
IGCC的特点与CO_2捕捉技术[J]
.华电技术,2009,31(1):60-65.
被引量:7
3
焦树建.
IGCC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电力建设,2009,30(1):1-7.
被引量:29
4
朱勤,张红良,孙宏.
国内首套IGCC汽电联产装置:中国石化建造[J]
.石油化工建设,2010(6):10-14.
被引量:3
5
郑建涛,徐越,任永强.
国内外IGCC技术现状和发展动向[J]
.石油化工建设,2010,32(6):20-21.
被引量:6
6
段立强,林汝谋,金红光,蔡睿贤.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进展[J]
.燃气轮机技术,2000,13(1):9-17.
被引量:43
7
邓春丽.
浅谈IGCC技术在西部的发展前景[J]
.煤炭科技,2013,34(4):69-70.
被引量:2
8
林汝谋,金红光,邓世敏,蔡睿贤.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研究方向与进展[J]
.燃气轮机技术,2002,15(2):15-22.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2
1
黄习兵.
炼化一体化项目整体供气供热方案比较[J]
.大氮肥,2020,43(4):222-226.
2
黄习兵.
IGCC多联产项目煤气化技术选择[J]
.现代化工,2021,41(11):197-200.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4
1
于洪喜.
产过热蒸汽的对流废热锅炉方案参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22,19(14):14-16.
2
严巍,彭宝仔.
辐射废锅气化炉对煤种的适应性分析[J]
.化工管理,2023(12):130-135.
被引量:1
3
丁建博,张宇,冯松,周广利,段进宽,陈智,白力.
IGCC汽轮机旁路系统性能优化[J]
.广东电力,2023,36(4):124-130.
4
张国钰,许建良,龚岩,郭庆华,于广锁.
辐射废锅内辐射屏水冷管热变形数值模拟研究[J]
.煤炭学报,2024,49(6):2896-2904.
1
陈忠,陈少锋.
IGCC多联产工厂中克劳斯硫回收装置存在的问题和技术改造[J]
.广东化工,2017,44(7):223-224.
2
戢绪国,张翠清,徐春霞,文芳.
CO_2(或部分替代水蒸气)作气化剂的应用与技术研究[J]
.洁净煤技术,2007,13(2):52-54.
被引量:9
3
李亚峰,赵玉华,刘军,张吉库.
粉煤灰处理废水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及发展[J]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5(4):348-351.
被引量:16
4
尚俊法.
半焦煤气的脱氮提质与综合利用[J]
.氮肥技术,2015,36(1):18-19.
5
赵正兴,谢兴衍.
炼焦新工艺述评[J]
.燃料与化工,1998,29(2):67-73.
被引量:2
6
王秀江.
我国煤化工技术发展现状[J]
.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1(12):25-27.
被引量:2
7
陈亚飞,武琳琳.
浅谈碳捕获技术现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
.煤质技术,2010(B06):54-56.
8
邓世敏,林汝谋,金红光,高林,蔡睿贤.
IGCC多联产总能系统[J]
.燃气轮机技术,2002,15(3):10-16.
被引量:15
9
苗兴旺,吴枫,张数义.
煤制天然气技术发展现状[J]
.氮肥技术,2010,31(1):6-8.
被引量:21
10
刘存祥,丁攀,刘文艺,王文堂,刘杰.
二甲醚技术发展现状及替代柴油的经济性分析[J]
.可再生能源,2006,24(4):54-57.
被引量:5
石油化工建设
201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