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最蓝的眼睛》中象征意象解读
被引量: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极为深刻地体现了小说创作的主题,并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作者通过这些象征意象突显出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心灵的扭曲及所造成的人生悲剧。
作者
罗虹
机构地区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55-156,共2页
Movie Literature
基金
中南民族大学社科基金(项目编号:YSY04007)。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意象
解读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7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王晋平.
心狱中的藩篱——《最蓝的眼睛》中的象征意象[J]
.外国文学研究,2000,22(3):104-107.
被引量:19
2
Morrison,Toni.The Bluest Eye[]..1970
二级参考文献
3
1
Vera M. Kutzinski ,Suger's Secrets ,Charlottesville :UP of Virginia, 1993 ,p. 48.
2
Patrlcia Hill Collins,Black Feminist Thought:Knowledge,Consciousness,and the Politics of Empowerment, Perspectives on Gender 2, London : Routledge, 1991.
3
Toni Morrison,The Bluest Eye,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Pocket Books, 1970,p. 28,p. 9,p. 160,p. 43.
共引文献
18
1
池大红,谭素钦.
近五年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综述[J]
.外国文学研究,2002,24(4):150-154.
被引量:6
2
宗蔚.
从二战后的美国存在主义文学看美国人的生存危机感[J]
.宿州学院学报,2008,23(5):18-20.
被引量:1
3
包丽丽.
《最蓝的眼睛》和《伊娃的男人》中的怪诞风格[J]
.译林,2010(6):204-207.
被引量:1
4
谢群英.
简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象征意象的运用[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5):77-79.
被引量:2
5
谢群英.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主题与象征意象[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6):160-162.
被引量:16
6
李霞.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食物意象[J]
.理论月刊,2010(12):137-139.
被引量:3
7
刘晓真.
高起点的叙事文本——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文化解读[J]
.社科纵横,2011,26(6):173-175.
被引量:1
8
王艳霞.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蒲公英"意象[J]
.长安学刊,2012(2):62-63.
9
王卓.
一场“黑人内部”的女人私房话——《穿越象牙门》与《最蓝的眼睛》的互文阅读[J]
.山东外语教学,2013,34(3):87-93.
被引量:3
10
李洁平,许菁.
《最蓝的眼睛》中二重组合的成长主体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6):92-95.
同被引文献
7
1
曹云.
蓝色眼睛的诱惑——《最蓝的眼睛》的写作手法分析[J]
.小说评论,2009(S1):224-226.
被引量:3
2
黄晓梅.
解读“狄克-珍妮”篇——《最蓝的眼睛》结构特征分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189-190.
被引量:1
3
王晋平.
心狱中的藩篱——《最蓝的眼睛》中的象征意象[J]
.外国文学研究,2000,22(3):104-107.
被引量:19
4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 .陈苏东,译.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4.
5
范良芹.莫里森研究在美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36 -137.
6
胡丽英,张传彪.
最蓝的眼睛能给黑人带来什么?——重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155-158.
被引量:3
7
谢群英.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主题与象征意象[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6):160-162.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2
1
王燕.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象征意蕴[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3):68-70.
2
宋昊阳.
从《最蓝的眼睛》追寻黑人文化之根[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03X):67-68.
1
龙秀美.
独特的结构和叙述视角——析莫里森《最蓝的眼睛》[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3):11-14.
被引量:2
2
冯英.
美和丑的较量——简析佩科拉悲剧的根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121-122.
被引量:1
3
张惠玲.
从《最蓝的眼睛》谈白人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心灵[J]
.作家,2014,0(09X):54-55.
4
李鸿,郭巍.
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心灵的扭曲与畸变——(美)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解读[J]
.山东文学,2008,0(7):98-99.
5
韩芳园.
析《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扭曲的黑人心灵[J]
.青春岁月,2013,0(19):47-47.
6
朱波.
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的冲击——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J]
.潍坊学院学报,2007,7(3):33-35.
被引量:1
7
王惠.
论《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J]
.才智,2014,0(12):261-261.
8
唐小霞.
从《最蓝的眼睛》中的两例会话分析看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的戕害[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30-31.
被引量:2
9
马文婷.
《最蓝的眼睛》中的异化与自我否定[J]
.芒种(下半月),2014(2):167-168.
10
桂宏军.
论《宠儿》的黑人文学性[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1-73.
被引量:6
电影文学
2008年 第2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