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1999年第1期29-36,共8页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二级参考文献49
-
1莫彭龄,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55-63. 被引量:51
-
2朱德熙.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J].方言,1993(2):81-100. 被引量:81
-
3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25(1):2-8. 被引量:750
-
4郑懿德.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J].方言,1988,10(4):301-311. 被引量:10
-
5张宁.昆明方言的重叠式[J].方言,1987,9(1):26-28. 被引量:31
-
6李如龙.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言的动词特式重叠[J].民族语文,1984(1):17-25. 被引量:18
-
7沈家煊.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9(1):4-13. 被引量:180
-
8蔡权.廉州方言形容词的特殊形式及其用法[J].方言,1990(4):55-58. 被引量:7
-
9崔永华.汉语形容词分类的现状和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132-140. 被引量:11
-
10刘丹青.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J].语言研究,1988,8(1):167-175. 被引量:47
共引文献652
-
1李金阳.壮语南北方言状貌词比较研究——以柳江壮语与大新壮语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3,44(6):43-54.
-
2冯赫.汉语“(太)A生”性状表达式与“生”的形成[J].历史语言学研究,2021(2):46-55.
-
3史秀菊.山西方言程度副词的框式结构[J].语言研究集刊,2023(1):185-202.
-
4李悦园.基于数据库的跨语言跨模态谓词重叠研究[J].语言研究集刊,2023(1):115-139.
-
5迪丽胡玛尔•肉孜.英汉形容词对比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交际,2020(11):102-103.
-
6赵青青.通感隐喻视角的现代汉语ABB式状态形容词[J].世界汉语教学,2021(2):206-219. 被引量:5
-
7谯燕,芦茜.汉日语形容词重叠式主观性对比研究[J].日本学研究,2019(2):139-151. 被引量:2
-
8王文斌,宋聚磊.象似性视野下的英汉名词重叠对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1):1-10. 被引量:15
-
9李春艳.汉藏语系状貌词语音重叠特征的象似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2):228-234. 被引量:4
-
10李彬彬.石门方言的组合式程度补语[J].汉字文化,2021(3):12-13.
同被引文献289
-
1张新华.副词“就”的话题焦点功能研究[J].语言研究集刊,2021(1):26-43. 被引量:2
-
2沈艳,陈赟,黄卓.文本大数据分析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的应用: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19,18(4):1153-1186. 被引量:92
-
3张耕,陈振宇.论排除义范围副词主观量表达的语用迁移——以“光、净”和四川方言的“只有”为例[J].当代语言学,2021(1):18-34. 被引量:5
-
4李劲荣.汉语量范畴研究的若干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5):1-7. 被引量:8
-
5林霞.南宋时期的词尾“-儿”[J].语言研究,2002,22(S1):56-59. 被引量:8
-
6施发笔.“不大”是个词[J].汉语学习,2001(5):39-39. 被引量:13
-
7石红.偏误分析和第二语言习得[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2(1):70-73. 被引量:5
-
8温锁林.形容词的生动形式“A又A”[J].南开语言学刊,2010(2):94-101. 被引量:3
-
9储泽祥,肖扬,曾庆香.通比性的“很”字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9,13(1):37-45. 被引量:43
-
10王建勤.表差异比较的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J].世界汉语教学,1999,13(4):63-74.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32
-
1胡云晚.程度副词“非常”的有关偏误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2):78-82. 被引量:19
-
2杨洪建,晁正蓉.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否定结构的偏误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5):107-111. 被引量:5
-
3商艳霞.程度副词与“不”共现的语义语用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3):101-104.
-
4肖亚丽.黔东南方言的程度表示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3):49-53. 被引量:3
-
5刘淑艳.英汉否定句法的功能认知视角——经济原则再思考[J].外语学刊,2009(3):76-78. 被引量:1
-
6郝敏.现代汉语“不+NP”与“很+NP”之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4):115-117.
-
7陶瑷丽.现代汉语程度范畴研究述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5):714-717. 被引量:1
-
8李艳.普通话中表达意愿的否定形式[J].惠州学院学报,2010,30(4):68-72.
-
9姚占龙.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量级差别考察[J].语言研究,2010,30(4):35-42. 被引量:10
-
10潘东梅.“太”否定格式的句法结构探析[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7):63-6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71
-
1谯燕,芦茜.汉日语形容词重叠式主观性对比研究[J].日本学研究,2019(2):139-151. 被引量:2
-
2罗堃,王艺瑾.新闻标题中副词“或”对语法规则的突破及其限度——兼与“料”字标题的比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1):137-143.
-
3臧国全,张凯亮,肖洋,贾瑞莹.数据隐私风险的识别与消减——以医疗数据为例[J].情报学进展,2024(1):205-246.
-
4尹洪波.现代汉语转折复句新论[J].汉语学报,2020,0(1):71-79. 被引量:7
-
5徐鲲,张皓月,宋正雯.考虑语调的区域创新政策测度指标改进及评价:基于七个主要经济区政策文本挖掘的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5):60-70.
-
6高顺全,杨璐.商城话"AB的"式状态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和形态特点[J].语言研究集刊,2022(2):309-323.
-
7黄誉娇.“非常”与“特别”的多角度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S1):110-112. 被引量:3
-
8吴娟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副词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6(4):111-112. 被引量:2
-
9胡孝斌.动词重叠AABB式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06(4):18-25. 被引量:19
-
10郑艳群.中介语中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分析[J].汉语学习,2006(6):66-72. 被引量:20
-
1张江云.“not...because”的歧义及排除[J].当代外语研究,1994,0(2):20-21.
-
2侯桂杰,李千钧.英、法、汉否定词对比——英、法、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之一[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9):135-138.
-
3李世萍.句子的分析与句子的主干[J].山西教育(管理版),2000(2):26-26.
-
4李晓娇.语言符号的距离象似性微探[J].青年文学家,2016,0(8X):132-133.
-
5宫亚利,李纯璞.谈金融、税收、法律中含“否定”意义的英语词汇[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7,12(2):74-77.
-
6杨虹.数词、量词、数量词重叠的偏误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为例[J].西部皮革,2016,38(20):183-184.
-
7邢红兵.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统计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1):32-37. 被引量:30
-
8夏先忠.溆浦汉语方言的重叠方式[J].怀化学院学报,2003,22(6):83-84. 被引量:1
-
9李建华.用非否定词语表示否定意义[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22(2):59-59.
-
10钱文彩.汉德否定词语的对比(1)[J].德语人文研究,1996(4):1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