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地方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2-14,共3页
China Local Records
同被引文献65
-
1成一农.中国古代方志在城市形态研究中的价值[J].中国地方志,2001(1):136-140. 被引量:16
-
2孙天胜.地方志的乡土教育功能[J].中国地方志,2001(6):53-55. 被引量:4
-
3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 被引量:1316
-
4杨全红,李文涛.“地方志”英译名刍议[J].中国翻译,1996(1):55-56. 被引量:2
-
5巴兆祥.地方志与旅游资源开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9(4):11-12. 被引量:6
-
6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7,11(2):54-61. 被引量:113
-
7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J].史学史研究,1979(2):2-10. 被引量:20
-
8程丽云,杨光.浅谈地方志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史志,2014(9). 被引量:1
-
9韩秀梅.谈《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2(5):30-33. 被引量:13
-
10刘献华.略论地方志的功能及其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6(4):67-6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8
-
1陈衍宏.论中国地方志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J].新疆地方志,2022(3):25-31.
-
2俞慧军,汪丽菁.论方志的六大服务功能[J].黑龙江史志,2008(12):7-8. 被引量:4
-
3陆莹.试论方志信息的资治价值[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5(2):83-85.
-
4陈晓奕.地方志的传统功能[J].卷宗,2015,5(11):71-71.
-
5张岚.方志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7(5):71-73.
-
6李一丹.地方志服务企业发展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20,30(3):102-104.
-
7陈友庚.地域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探究——以湘中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2,39(5):124-128. 被引量:1
-
8黎安润泽,牛力,郑金月.解构与活化:基于双视角的地方志多粒度知识服务模型[J].图书馆杂志,2024,43(8):111-122.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6
-
1陈晓奕.地方志的传统功能[J].卷宗,2015,5(11):71-71.
-
2李莲蕊.古今方志纂修与研究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9X):186-187. 被引量:2
-
3杜婉晴,张曦之,杜鹤民.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澳门文创设计[J].丝网印刷,2023(2):5-8.
-
4程明珠,沈松平.再论方志功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J].上海地方志,2023(1):19-24. 被引量:1
-
5贠有强.试论全面小康志编纂的创新与实践[J].史志学刊,2024(3):38-45. 被引量:1
-
6高可淼.数字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中的应用构想[J].技术与市场,2025,32(3):158-162.
-
1范玉琪.金大定邢州开元寺铁钟考[J].文物春秋,1993(1):36-38. 被引量:4
-
2刘宝珍.试论《文汇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宣传作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2):81-84. 被引量:1
-
3孙宁.略谈古代瓷器的鉴定[J].活力,2004(2):56-56.
-
4王月前.山西运城文昌塔建筑考察与分析[J].中国历史文物,2009(3):33-44. 被引量:2
-
5杨燕起.关于《史记》“人为主体”的学术讨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5):22-28.
-
6郑承燕.吐尔基山辽墓彩绘木棺具[J].中国博物馆,2010(3):84-85. 被引量:2
-
7郑志明.泸定铁庄庙地震碑考释[J].四川文物,1998(4):59-60.
-
8刘炳元.文化遗产内涵的本质属性探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1):39-43. 被引量:10
-
9敦煌学研究论著《甘肃古代石刻艺术》出版[J].敦煌学辑刊,2007(2):24-24. 被引量:1
-
10吴岚.风景名胜区定性和保护之初探[J].南平师专学报,2005,24(2):9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