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74-182,共9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同被引文献66
-
1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下)[J].教育研究,1999,20(2):23-30. 被引量:45
-
2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中)[J].教育研究,1999,20(1):8-17. 被引量:51
-
3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上)[J].教育研究,1998,19(12):4-13. 被引量:46
-
4周浩波.论教育学的命运——与吴钢、郑金洲商榷[J].教育研究,1997,18(2):22-26. 被引量:25
-
5张斌贤.从“学科体系时代”到“问题取向时代”——试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J].教育科学,1997(1):16-18. 被引量:75
-
6郑继伟.教育实验只可能是准实验[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9(1):48-51. 被引量:7
-
7吴钢.论教育学的终结[J].教育研究,1995,16(7):19-24. 被引量:130
-
8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80-87. 被引量:166
-
9王坤庆.论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及其方法论启示[J].教育研究,1994,15(7):42-49. 被引量:18
-
10侯怀银.我国新时期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1994,15(4):29-35.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38
-
1王洪才,田芬.“证实规律”与“阐释意义”: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范式的两种旨趣[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3):84-93. 被引量:9
-
2赵九霞,陈达云.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发展及其对教育学的影响[J].民族论坛,2019,0(3):63-66.
-
3李政涛.什么是“教育学基本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0):1-7. 被引量:3
-
4本刊编辑部.2009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0,31(2):3-14. 被引量:6
-
5孙迎光.教育学研究的三种形态[J].上海教育科研,2010(6):36-38. 被引量:1
-
6冯辉荣,周新年,张正雄,聂丽华,郑丽凤,沈嵘枫.试论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和讲稿的改革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3):102-105. 被引量:11
-
7王永斌,王兆璟.教育科学研究30年: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54-160. 被引量:5
-
8刘艳琳.我国教育研究聚焦何处——从《教育研究》看我国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的演变[J].巢湖学院学报,2011,13(4):107-112.
-
9沈壮海.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84-90. 被引量:61
-
10张琳琳.费希特的学者使命思想及对当代教育学者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1):157-159. 被引量:5
-
1蔡晓,吴维屏.试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中介作用[J].教育研究,1988,9(4):56-59. 被引量:1
-
2木原孝博,钟启泉.主要道德教育学说述略(上)[J].全球教育展望,1987,18(4):15-24. 被引量:1
-
3李明德.略论20世纪教育思想的演进[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25-130. 被引量:2
-
4钱立群.传统教学思想辨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6(5):13-16.
-
5李灵.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造型人才[J].教育艺术,1997,0(1):7-8. 被引量:1
-
6赵敏.试论赫尔巴特学派的形成及其主要教育理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3):110-111.
-
7陈振英.优化教学从提高学生兴趣始[J].科学教育,2005,11(2):28-28. 被引量:1
-
8冯加渔.赫尔巴特课程思想的再解读:一种比较分析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2):83-88. 被引量:3
-
9崔允漷.教学理论、课程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相互关系[J].现代教育论丛,1997(4):16-20. 被引量:5
-
10教学过程的结构之一——问题解决学习[J].中学生物学,2006,22(8):2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