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20,共6页
GUANGXI ETHNIC STUDIES
同被引文献119
-
1王大为,曹新宇.一个西方学者关于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的看法[J].清史研究,2000(2):13-23. 被引量:9
-
2张海洋.1949年以来的台湾民族学(下)[J].广西民族研究,1999(4):19-27. 被引量:3
-
3张海洋.1949年以来的台湾民族学(上)[J].广西民族研究,1999(2):34-44. 被引量:4
-
4陈君静.孔飞力和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1999(2):58-67. 被引量:4
-
5彭轲.本土化:中国人类学追求新的关联与平等的策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4):4-9. 被引量:12
-
6顾定国.一位美国人类学家眼里的“人类学中国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4):10-16. 被引量:11
-
7覃德清.海外汉学人类学:方法抉择与价值取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1):39-43. 被引量:3
-
8龙登高.施坚雅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8(2):67-71. 被引量:5
-
9王赓武,赵红英.单一的华人散居者?[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3):2-15. 被引量:11
-
10真水康树.雍正年间的直隶州政策[J].历史档案,1995(3):86-91.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20
-
1陈兴贵.全球化与地方化语境下的中国人类学本土化[J].贺州学院学报,2009,25(4):18-22. 被引量:1
-
2胡雅琳.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民俗学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3):261-262.
-
3吕德文.在中国做“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研究的立场与进路[J].社会,2007,27(6):80-101. 被引量:21
-
4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回顾与评估[J].近代史研究,2008(2):131-146. 被引量:15
-
5张世定.近代甘肃集市研究综述[J].丝绸之路,2009(16):51-54.
-
6董立功.两岸三平祖师信仰问题研究综述[J].闽台文化交流,2012(3):97-103. 被引量:1
-
7梁敏玲.“社会生态史学”的启示与反思--读安富步、深尾叶子编《“满洲”的成立--森林的耗尽与近代空间的形成》[J].近代史研究,2013(4):147-153. 被引量:3
-
8曾华翔,朱宪辰.基于行政与市场主体决策行为的城乡土地使用分布解释[J].现代城市研究,2014,29(8):31-37.
-
9袁剑.拉铁摩尔与施坚雅——边疆研究内亚范式与西南传统中的歧异与互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12):1-5. 被引量:7
-
10孙竞昊,孙杰.中国古代区域史中的国家史[J].中国史研究,2014(4):11-15. 被引量:3
-
1张海洋.1949年以来的台湾民族学(下)[J].广西民族研究,1999(4):19-27. 被引量:3
-
2张海洋.1949年以来的台湾民族学(上)[J].广西民族研究,1999(2):34-44. 被引量:4
-
3徐杰舜,李亦园,等.人类学要关心人类的未来——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五[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2):2-8. 被引量:11
-
4孙振玉.台湾民族学的祭祀圈与信仰圈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5):32-36. 被引量:10
-
5哈正利.资本主义背景下的台湾人类学——1965年以来台湾人类学史述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4):10-14.
-
6乔健,周旭芳,乔健.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个人的一些见解[J].世界民族,1994(2):50-53. 被引量:1
-
7乔健.第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开幕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4):3-3.
-
8大禹.中南民族大学聘任台湾著名学者李亦园、乔健等教授为名誉教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155-155.
-
9施正一.谈谈台湾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4):56-58.
-
10朱国佳.台湾人类学田野调查理念与方法[J].广西民族研究,2001(1):32-3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