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传统“诗史”说的阐释意向
被引量:
1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梳理了中国古典诗学中“诗史”这一重要概念的演变脉络,着重发掘了传统文人在阐释“诗史”的过程中所遗留的思想经验和历史隐秘,认为“诗史”之所以能够出于杜诗学而广播于诗学领域,是由于中国文化中有着诗史大传统的人文底蕴,而“诗史”
作者
韩经太
机构地区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文化学院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9-183,共15页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关键词
“诗史”传统
《春秋》
《诗》
“变风变雅”
“问题意识”
司马迁
《毛诗序》
《春秋》笔法
杜诗学
大传统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2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32
同被引文献
112
1
张晶,李晓彩.
以事表情 化事为境——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化叙事[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5-114.
被引量:2
2
孙明君.
解读“诗史”精神[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2):92-98.
被引量:12
3
石文英.
论汉儒美刺言诗[J]
.文学评论,1985(4):114-120.
被引量:2
4
缪钺.
灵谿词说(续十三)——论文天祥词、论刘辰翁词[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63-68.
被引量:5
5
蒙文通.
周代学术发展论略[J]
.学术月刊,1962,6(10):45-51.
被引量:5
6
陈正宏.
陈寅恪先生与德国[J]
.德国研究,1997,12(3):40-44.
被引量:2
7
杨世文.
经学的转折:啖助赵匡陆淳的新春秋学[J]
.孔子研究,1996(3):28-34.
被引量:6
8
韩经太.
中国诗学的平淡美理想[J]
.中国社会科学,1991(3):173-192.
被引量:20
9
葛晓音.
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J]
.中国社会科学,1995(3):161-173.
被引量:36
10
莫砺锋.
论杜甫的文化意义[J]
.杜甫研究学刊,2000(4):11-18.
被引量:27
引证文献
14
1
徐先智.
文学与新闻的纠缠——论晚清文学文体的“舆论化”现象[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1,42(5):52-58.
2
张建伟,王琦.
论赵景良编《忠义集》中诗与史的关系[J]
.中国诗学研究,2024(1):141-152.
3
王丽.
坚守诗性 存录历史——《饮冰室诗话》的诗学思想分析[J]
.文教资料,2007(31):12-14.
被引量:1
4
韩经太.
“在事为诗”申论——对中国早期政治诗学现象的思想文化分析[J]
.中国文化研究,2000(3):95-104.
被引量:8
5
陈建华.
从“以诗证史”到“以史证诗”——读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札记[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6):74-82.
被引量:8
6
侯丽俊.
文本阐释视域下的杜诗“诗史”之名缘起[J]
.晋中学院学报,2009,26(2):6-9.
7
李辉.
刘辰翁词的“词史”意义[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2):75-79.
被引量:2
8
张金梅.
“诗史《春秋》笔,大名垂草堂”:以杜甫为例[J]
.杜甫研究学刊,2009(3):20-24.
被引量:1
9
李瑞明.
声音之道与政通——“诗史”文学的政治向度[J]
.人文杂志,2015(12):73-78.
被引量:1
10
赵化.
变异的“诗圣”与“诗史”:英语世界的杜甫研究[J]
.中国比较文学,2017(3):89-10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32
1
陈娟.
论《原诗》“事”论的诗学价值[J]
.中国美学,2023(2):148-161.
2
邓昕,史应勇.
“以诗证史”视域中《平露堂集》“柳”意象的美学内涵[J]
.汉字文化,2024(2):200-202.
3
廖雯玲.
略谈《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的文学思想[J]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3):61-63.
4
党超.
论两汉风俗观念的政治文化特性[J]
.史学月刊,2012(5):43-52.
被引量:5
5
胡继华.
陈寅恪历史隐喻诗学探析[J]
.中原文化研究,2014,2(6):37-44.
6
陈文新.
爱国真情系天下 志士情怀励后人——解析杜甫的爱国情感[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0(21):89-89.
7
莫崇毅,夏志穎.
從“審内”到“審外”——論“詞史”寫作在順康之際的演進[J]
.中华文史论丛,2015,0(4):41-82.
被引量:5
8
张祖群.
陈寅恪个人史与学术史的交织:基于比较视野的探析[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1):99-104.
9
时培磊.
陈寅恪推崇宋代史学问题发微[J]
.天津社会科学,2017(2):154-160.
被引量:3
10
黄思敏.
新世纪以来关于陈寅恪文学研究方法的研究综述[J]
.文学教育,2018,0(25):135-137.
1
方弘毅.
“诗史”传统与明清之际的“遗民”诗论[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7-8.
2
周松芳.
论刘基和宋濂复兴四言诗绝学的实绩及其局限——兼论四言诗的特质及其流变[J]
.昆明学院学报,2011,33(5):32-36.
3
刘冬颖.
变风变雅论[J]
.学术交流,2000(2):114-117.
被引量:3
4
张晖.
中国的“诗史”传统[J]
.读书,2012(9):151-158.
被引量:4
5
赵彩花.
《史记》对“《春秋》笔法”的渊承与创新(上)[J]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3):44-49.
被引量:3
6
张婉霜.
论杜甫对王安石思想创作的影响[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5(3):19-21.
7
陈虎.
《诗经》的作者是社会下层的劳动者吗?——读《(诗经)“变风变雅”考论》[J]
.书品,2008(3):54-59.
8
张毅.
论“《春秋》笔法”[J]
.文艺理论研究,2001(4):49-55.
被引量:4
9
罗建新.
“变风变雅”中主体的生存困境与自我拯救[J]
.巢湖学院学报,2003,5(1):73-77.
被引量:1
10
刘炜.
论马一浮的“诗史”精神[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6(6):5-8.
被引量:1
中国社会科学
199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