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5-47,共3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37
-
1曾军,刘晓静.文化镜像与学术奇观——2006年度人文学术热点透视[J].社会科学,2007(1):147-155. 被引量:5
-
2胡景敏.“新启蒙”与新时期的知识生产[J].粤海风,2009(1):11-14. 被引量:1
-
3刘再复,杨春时.关于文学的主体间性的对话[J].南方文坛,2002(6):14-23. 被引量:58
-
4陈伟军.“后新时期”概念讨论与“后现代”话语生产[J].求是学刊,1998,25(6):77-81. 被引量:2
-
5张颐武.后现代性与“后新时期”[J].文艺研究,1993(1):41-43. 被引量:15
-
6董学文.评新时期刘再复的文学理论观[J].文学评论,1991(2):17-29. 被引量:1
-
7李庆西.寻根:回到事物本身[J].文学评论,1988(4):14-23. 被引量:81
-
8李希凡.从五四“启蒙”中继承什么?——重读《新民主主义论》兼评《新启蒙》的某些观点[J].文艺研究,1991(6):19-30. 被引量:2
-
9张志伟.启蒙主义的精神和它的难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4(2):35-42. 被引量:5
-
10李作祥.人的重新发现——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刘再复[J].当代作家评论,1987(1):4-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6
-
1黄文祥.新时期“文学主体性”话语弥漫深层探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6):110-113.
-
2王亚男.论新时期文学中知识分子的内省与超越意识[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89-92.
-
3许娇娜.审美意识形态:走出文学本质论——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反思[J].文艺争鸣,2008(3):80-88. 被引量:4
-
4张志伟.启蒙的合法性危机--当代中国启蒙所遭遇的挑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3(1):127-132. 被引量:9
-
5李鹛,谢纳."八十年代"的思想现场: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复杂关联[J].文艺争鸣,2015(5):51-57. 被引量:6
-
6沈维琼.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当代小说改编史研究[J].当代电影,2021(4):147-155.
二级引证文献19
-
1史现明.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精神和生存论诉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6):12-14. 被引量:2
-
2倪武业.论庄子美学的启蒙精神[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1):25-29.
-
3胡国峰.寻找“审美”与“意识形态”的交集——对重新界定文学本质之争论的认识及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107-108.
-
4张颖慧,刘海涛.对“审美意识形态”论争的一些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5):28-29.
-
5刘基,闫立超.启蒙的合法性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担当[J].宁夏党校学报,2010,12(6):60-64. 被引量:5
-
6李曦.文化理论的“选择”与“被选择”——文化研究诞生对理论创新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3):58-62.
-
7庄东明.“文艺等对象的本质是意识形态论”考辨[J].韶关学院学报,2013,34(3):28-32.
-
8李晓丽.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日常生活叙事[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6(1):108-113. 被引量:1
-
9梁伟力.现代性与史华慈的“巨大的问题意识”[J].才智,2011,0(9):194-194.
-
10李智福.近代启蒙语境下两种庄子诠释典型范式之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6(7):42-48. 被引量:2
-
1陈萍.新启蒙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6):140-143. 被引量:1
-
2刘复生.“新启蒙主义”文学态度及其文学实践[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1):15-20. 被引量:17
-
3韩毓海,旷新年.1980年代:历史选择与可能性——反思“1980年代”的一次座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2):23-38. 被引量:3
-
4张震宇,高彩霞.20世纪中国文学与媒体的互动关系[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25(5):533-536.
-
5旷新年.“寻根文学”的指向[J].文艺研究,2005(6):15-22. 被引量:33
-
6宫爱玲.拯救神话的终结——评艾伟《小卖店》[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6(2):52-54.
-
7旷新年.文学史视阈的转换——论1950、1980和1990年代的文学史叙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1):22-31. 被引量:5
-
8赵黎波.新时期初文学批评中人道主义启蒙话语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5):669-673.
-
9张器友.抗拒不了的传统——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上)[J].高校理论战线,2004(11):37-41. 被引量:2
-
10张器友.抗拒不了的传统——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下)[J].高校理论战线,2004(12):53-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