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因素与技术:事实、人造物及其解释
被引量:12
出处
《世界哲学》
1999年第3期71-75,82,共6页
World Philosophy
同被引文献107
-
1安德鲁·芬伯格,韩连庆.对合理性的合理批判[J].科学文化评论,2006,3(5):63-76. 被引量:2
-
2A.格鲁恩瓦尔德.现代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可能与实践意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7(6):10-14. 被引量:19
-
3于惠玲.大文化观浅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7(3):20-24. 被引量:4
-
4А.沙夫,А.罗德金斯卡,孟庆时.异化和社会行动[J].世界哲学,1983(5):23-30. 被引量:2
-
5朱葆伟.关于技术与价值关系的两个问题[J].哲学研究,1995(7):27-36. 被引量:43
-
6江畅.论本体论的性质及其重建[J].哲学研究,2002(1):24-30. 被引量:20
-
7王大洲,关士续.技术哲学、技术实践与技术理性[J].哲学研究,2004(11):55-60. 被引量:24
-
8顾建军.技术知识的特性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4(29):16-18. 被引量:25
-
9孟建伟.技术的人文维度[J].哲学动态,2002(5):15-19. 被引量:18
-
10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J].中国社会科学,2005(3):165-176. 被引量:160
引证文献12
-
1尚东涛.技术伦理的效应限度因试解[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5):56-60. 被引量:5
-
2曾鹰.技术文化的“意义危机”及其拯救[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26(2):60-64. 被引量:2
-
3陈向阳,顾建军.技术文化视域中高职教育价值的再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75-77. 被引量:17
-
4罗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3):167-168. 被引量:2
-
5艾迪斯.从哲学角度谈对反思科学技术发展[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3):22-26. 被引量:1
-
6安涛,李艺.教育技术理论的范畴体系与核心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6(2):16-22. 被引量:6
-
7安涛,李艺.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J].教育研究,2014,35(4):37-42. 被引量:20
-
8王康宁.“解蔽”与“澄明”:教育技术的哲学反思——基于道家道器关系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20(11):80-87. 被引量:1
-
9孟凡行.手工艺的思想资源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反思[J].民俗研究,2023(3):27-46. 被引量:8
-
10谢文静,张兵.技术与人文的融合——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探索[J].特区经济,2023(11):111-11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65
-
1戴文杰,张小彤,周洪涛.智能可穿戴装置设计中的价值和责任[J].科学学研究,2023,41(3):394-401. 被引量:1
-
2邹成效,张黎夫.技术伦理:不能否定的应有之意——“技术工艺性目的与伦理无关”观点质疑[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4(6):68-70. 被引量:1
-
3吴太胜.高职院校技术伦理教育课程化建设的策略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2):159-163. 被引量:4
-
4程庆伟,杨君游.克罗斯的技术解释学初探[J].国外社会科学,2011(1):47-50. 被引量:1
-
5刘敏,谭翰哲,袁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专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机遇[J].广西教育,2012(3):8-9.
-
6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34-37. 被引量:9
-
7刘楚佳.高职文化的生成: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2(7):85-87. 被引量:3
-
8罗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23):167-168. 被引量:2
-
9刘海林.技术文化在中学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体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4):92-95. 被引量:2
-
10王永春,张向红,王青.技术文化视域中高校高水平学生社团建设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8-121. 被引量:1
-
1方秋明.为什么要对大自然和遥远的后代负责——汉斯·约纳斯的目的论解释[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4(6):14-18. 被引量:7
-
2王大鹏.比尔·盖茨夫妇获得美国科学院公共福利奖章[J].世界科学,2013(6):35-37.
-
3C.胡必希 ,王国豫 .技术评估的方法与价值冲突[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2):40-43. 被引量:11
-
4薛无崖.社会资本[J].中国科技财富,2003(12):74-75.
-
5李曙华.信息的选择原理与阈值关系——超循环理论及其启示[J].系统科学学报,2014,22(4):10-16. 被引量:6
-
6段伟文.科技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冲突[J].科技中国,2017(3):95-96.
-
7陈来成.教育活动系统的复杂性探索[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0(4):53-56. 被引量:6
-
8赵东海,王金辉.系统哲学视域下的草原生态文明价值论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4,22(3):11-15. 被引量:3
-
9沈国琴.从“绝对命令”到“责任命令”——汉斯·约纳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5):60-65. 被引量:7
-
10冯新平.自由选择与承担责任——论萨特存在主义人学的伦理向度[J].科技信息,2012(8):183-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