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22,共7页
CPC History Studies
同被引文献343
-
1童然星.五四运动前后的李大钊与邵飘萍[J].文史精华,2007(4):37-42. 被引量:2
-
2彭明.论五四时期的理性精神[J].历史研究,1989(3):16-26. 被引量:3
-
3朱成甲.李大钊对袁世凯的认识过程[J].历史研究,1983(6):12-21. 被引量:1
-
4耿云志.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J].历史研究,1979(5):59-79. 被引量:6
-
5李龙牧.关于五四运动的几个问题[J].历史研究,1963(3):45-64. 被引量:1
-
6朱务善.五四革命运动是否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J].历史研究,1962(4):52-57. 被引量:8
-
7彭明.五四时期的李大钊和陈独秀[J].历史研究,1962(6):47-68. 被引量:1
-
8康沛竹,江大伟.五四时期瞿秋白思想发展历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S1):62-68. 被引量:3
-
9李良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全盘反传统问题——兼与林毓生先生商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9,36(2):1-10. 被引量:13
-
10洪峻峰.五四反传统的实绩与难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3):60-6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19
-
1侯冠宇.中共党史研究的知识结构与演化路径研究[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24,17(3):74-82.
-
2冯晟.五四运动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0(4):48-50.
-
3王旭.五四的新图景与社会的再发现——评杨念群《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J].民国研究,2019(2):222-234. 被引量:1
-
4董秋英,郭汉民.1949年以来的《新青年》研究述评[J].近代史研究,2001(6):218-245. 被引量:13
-
5李新丽.《新青年》研究综述[J].新闻大学,2007(4):18-22.
-
6苑晓杰,张春丽.中国现代化意识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J].北京党史,2005(2):12-14.
-
7黎见春.近年五四运动研究综述[J].北京党史,2001(3):31-35. 被引量:1
-
8鉴传今.五四运动:一项尚未完成的事业——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J].哲学研究,2009(5):9-19. 被引量:2
-
9欧阳奇.彭明与五四运动研究[J].北京党史,2009(3):4-7.
-
10蒋洪回.“五四”精神与国家现代化[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11(2):24-25.
二级引证文献95
-
1王悦之.人民政治的兴起与演化[J].开放时代,2021(4):13-26. 被引量:4
-
2齐晓红.“大众”/“民众”的被发现——从晚清到1920年代[J].东吴学术,2023(1):69-78.
-
3魏治勋.党内法规特征的多元向度[J].东方法学,2021(1):128-138. 被引量:25
-
4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1):21-40. 被引量:155
-
5陈文联.关于《新青年》对妇女问题探索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07(6):90-94. 被引量:1
-
6黄晓虹.新世纪以来《新青年》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8):74-77.
-
7薄景昕.《新青年》研究的新视野[J].北方论丛,2008(6):37-40. 被引量:1
-
8任慧群.有“意味”的“形式”——试析《建国大业》人物语言的处理特色[J].电影评介,2009(24):47-48. 被引量:1
-
9任慧群.试析鲁迅《风波》与《新青年》的“政治”的关系[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0(1):70-71.
-
10任慧群.试析鲁迅《端午节》对共和危机的反思[J].文学教育,2010(5):74-74.
-
1资中筠.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今天的争论[J].民主与科学,2008(3):21-24. 被引量:3
-
2苗体君.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新探[J].广东社会科学,1999(3):8-12. 被引量:1
-
3梦秋.胡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研讨会述要[J].天府新论,1994(4):95-95.
-
4邓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7(3):10-12.
-
5袁伟时.给人以自由的是“思想”[J].南方企业家,2011(6):138-138.
-
6戴逸.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3):8-9.
-
7陶飞亚.东亚基督教的再诠释: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J].历史研究,2003(1):184-188. 被引量:1
-
8周少歆,张奎.五四群雄[J].百姓,2009(5):32-33.
-
9怀想五四[J].新闻周刊,2004(16):20-21.
-
10邢霄若.刘半农与鲁迅的情缘[J].文史精华,1997,0(6):49-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