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也谈《新学伪经考》的影响──兼及戊戌时期的“学术之争”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对有关重要文献的重新解读和部分散见材料的辑订排比,力图从文本语境、时代学风、朝局政争、人事纠纷等的结合、关联中,更加全面如实地重新估量《新学伪经考》在戊戌时期的影响;并通过对与之有关的几个典型案例的补充说明,就戊戌时期的所谓“学术之争”的复杂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者
张勇
机构地区
清华大学历史系
出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7-284,共16页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关键词
戊戌时期
《新学伪经考》
晚清经学
学术之争
分类号
K25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7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7
同被引文献
37
1
汪荣祖.
也论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J]
.历史研究,1999(2):71-86.
被引量:4
2
邝兆江.
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J]
.历史研究,1996(5):5-17.
被引量:11
3
张勇.
戊戌时期章太炎与康有为经学思想的歧异[J]
.历史研究,1994(3):24-35.
被引量:11
4
舒文.
翁同和开缺原因新探[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3(3):15-27.
被引量:3
5
胡建华.
首请毁禁《新学伪经考》者非安维峻[J]
.近代史研究,1986(5):211-212.
被引量:4
6
马忠文.
“翁同龢荐康”说质疑──从“康有为之才胜臣百倍”说起[J]
.史林,1999(3):25-29.
被引量:2
7
王贵忱.
《张荫桓戊戌日记》后记[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0(3):40-43.
被引量:2
8
谢俊美.
有关翁同龢开缺革职的三件史料[J]
.近代史研究,1992(3):275-281.
被引量:2
9
姚福申.
天津《国闻报》若干史实辨析[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0(3):139-150.
被引量:3
10
马忠文.
戊戌保国会解散原因新探──汪大燮致汪康年函札考[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45-4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6
1
贾小叶.
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以康有为“两考”引发的不同反响为中心[J]
.近代史研究,2010(6):65-79.
被引量:7
2
马忠文.
张荫桓、翁同龢与戊戌年康有为进用之关系[J]
.近代史研究,2012(1):4-28.
被引量:15
3
於梅舫.
《新学伪经考》的论说逻辑与多歧反响[J]
.社会科学战线,2019(5):138-148.
被引量:4
4
张红军.
“康派”学术圈的形成和变迁[J]
.中国书法,2019(10):56-61.
5
吴仰湘.
《新学伪经考》甲午参奏案新探[J]
.近代史研究,2022(2):32-46.
被引量:4
6
郭宇懷.
《五德終始説下的政治和歷史》與近代今文經學譜系的重塑[J]
.中国经学,2023(1):125-140.
二级引证文献
27
1
蒋明.
康有为《孟子微》的缘起与旨趣[J]
.原道,2021(1):179-189.
2
马忠文.
从朝野反响看翁同龢开缺前的政治倾向[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50(2):108-116.
被引量:3
3
王建朗.
2009-2011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J]
.近代史研究,2013(3):134-159.
被引量:3
4
孙政.
新视野·新方法·新资料——近十年来翁同龢研究述论(2004-2014)[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29(1):67-73.
5
马忠文.
张荫桓与英德续借款[J]
.近代史研究,2015(3):49-66.
被引量:6
6
李振军.
黄遵宪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J]
.现代教育论丛,2015(5):79-86.
被引量:1
7
苗颖.
逻辑课堂 深度教学——以《戊戌变法》为例谈史料的“链式”运用[J]
.历史教学(上半月),2015(11):61-66.
被引量:14
8
熊小欣.
再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J]
.历史教学问题,2015(6):40-44.
被引量:1
9
李振军.
黄遵宪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J]
.教育史研究辑刊,2015(3):61-67.
10
陈新宇.
戊戌时期康有为法政思想的嬗变——从《变法自强宜仿泰西设议院折》的著作权争议切入[J]
.法学家,2016(4):86-101.
被引量:5
1
陈占标.
《新学伪经考》初刊年月考[J]
.近代史研究,1989(1):290-291.
被引量:3
2
朱爱华.
从几个基本史实看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39-42.
3
刘墨.
“不古不今之学”——陈寅恪学术思想的一个新阐释[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4):209-220.
被引量:3
4
黄建农.
康有为救国爱民活动论略[J]
.兰台世界(下旬),2012(8):48-49.
被引量:1
5
张卫波.
试论张之洞与康有为文化观之异同——从《劝学篇》谈起[J]
.历史教学(下半月),2001(9):5-8.
6
周忠.
从流浪汉到千万富翁[J]
.南风窗,1998(3):48-49.
7
贾小叶.
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以康有为“两考”引发的不同反响为中心[J]
.近代史研究,2010(6):65-79.
被引量:7
8
赵立人.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学术研讨会综述[J]
.广东社会科学,1998(6):168-171.
9
李可亭.
从《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看钱玄同与康有为经学思想之异同[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2):79-82.
10
帅倩.
康有为与朝鲜儒士的交往[J]
.岭南文史,2012(4):27-32.
被引量:2
近代史研究
199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