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变革婚居模式 降低出生性别比──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湖北省近年来在出生率迅速下降过程中,出生性别比急剧升高。本文认为应当引起重视,主张实行治理,并提出将变革婚居模式作为治理的治本之途。文章分析了招赘婚居模式降低出生性别比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在短时期内实现婚居模式变革的操作方案。
作者
严梅福
机构地区
湖北大学人口学系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97-101,共5页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基金
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
关键词
婚居模式
嫁娶模式
招赘模式
出生性别比
分类号
C923 [社会学—人口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59
同被引文献
232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96
参考文献
6
1
彭希哲,陶佩君,黄娟,戴星翼,梁鸿.
中医脉诊与产前性别选择[J]
.人口与经济,1996(6):39-42.
被引量:6
2
胡平,束怀符,王洁贞.
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标准探讨[J]
.人口与经济,1996(6):43-44.
被引量:3
3
严梅福,石人炳.
中国农村婚嫁模式在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J]
.中国人口科学,1996(5):32-38.
被引量:27
4
中国计划生育执行效果研究课题组.
基层农村计划生育执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人口研究,1996,20(1):30-40.
被引量:4
5
严梅福.
婚嫁模式影响妇女生育性别偏好的实验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1995(5):11-16.
被引量:37
6
严梅福.
妇女婚居模式与计划生育相关性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2(5):7-13.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5
1
高凌.
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分析[J]
.人口研究,1993,17(1):1-6.
被引量:35
2
涂平.
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问题探讨[J]
.人口研究,1993,17(1):6-13.
被引量:36
3
曾毅,顾宝昌,涂平,徐毅,李伯华,李涌平.
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J]
.人口与经济,1993(1):3-15.
被引量:88
4
刘铮.
人口现代化与优先发展教育[J]
.人口研究,1992,16(2):1-10.
被引量:70
5
马瀛通.
人口性别比与出生性别比新论[J]
.人口与经济,1994(1):7-13.
被引量:20
共引文献
59
1
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
中国农村男孩偏好文化的传播和演化:背景与主要研究结果[J]
.人口与经济,1999(S1):7-18.
被引量:22
2
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什瑞帕德.图加普卡.
带有男孩偏好文化传播的人口模型[J]
.人口与经济,1999(S1):27-34.
被引量:7
3
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李树茁.
男孩偏好文化传播:基于中国两个县调查的估计[J]
.人口与经济,1999(S1):48-58.
被引量:2
4
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李南.
略阳县招赘婚姻的文化传播研究[J]
.人口与经济,1999(S1):65-75.
被引量:3
5
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李南.
中国农村招赘式婚姻决定因素的比较研究[J]
.人口与经济,1999(S1):76-84.
被引量:2
6
叶文振.
学术的活力在于创新——世纪之交的自我反思和前瞻[J]
.东南学术,1999(4):112-120.
7
黄洪琳,周丽苹.
浙江出生性别比变动态势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10(3):46-50.
被引量:4
8
姚远.
不应忽视生育文化中的习俗问题[J]
.南方人口,1999,14(4):29-33.
被引量:3
9
庄渝霞.
国内生育决策理论研究脉络及评述[J]
.科学发展,2009(3):80-86.
被引量:10
10
靳小怡,李树茁,费尔德曼.
婚姻形式与生育水平:对中国农村三个县的考察[J]
.人口与经济,2004(5):54-59.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232
1
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
中国农村男孩偏好文化的传播和演化:背景与主要研究结果[J]
.人口与经济,1999(S1):7-18.
被引量:22
2
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什瑞帕德.图加普卡.
男孩偏好和出生性别比[J]
.人口与经济,1999(S1):19-26.
被引量:12
3
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什瑞帕德.图加普卡.
带有男孩偏好文化传播的人口模型[J]
.人口与经济,1999(S1):27-34.
被引量:7
4
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李南.
略阳县招赘婚姻的文化传播研究[J]
.人口与经济,1999(S1):65-75.
被引量:3
5
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李南.
中国农村招赘式婚姻决定因素的比较研究[J]
.人口与经济,1999(S1):76-84.
被引量:2
6
李树茁,朱楚珠.
略阳县上门女婿户的典型个案分析[J]
.人口与经济,1999(S1):85-93.
被引量:20
7
朱楚珠,李树茁,金安融,张勉.
社区发展与新生育文化传播[J]
.人口与经济,1999(S1):94-100.
被引量:8
8
钟年.
文化:越问越糊涂[J]
.民族艺术,1999(3):46-51.
被引量:6
9
景军.
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中国北方两座孔庙之实地考察[J]
.社会学研究,1998(1):7-24.
被引量:52
10
李冬莉.
简评典型组讨论方法的应用[J]
.社会学研究,1998(1):50-56.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5
1
辜胜阻,陈来.
城镇化效应与生育性别偏好[J]
.中国人口科学,2005(3):30-37.
被引量:38
2
高莉娟,魏星河,李立娥.
生育性别偏好国内研究十年回顾及社会性别视角的探讨[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7(6):51-55.
被引量:3
3
谭克俭.
出生性别比失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冲击及其纠正[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29(1):60-62.
被引量:8
4
张仕平,王美蓉.
性别价值观与农村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J]
.人口学刊,2006,28(2):13-18.
被引量:14
5
段世江.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与应对决策选择[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6):32-35.
6
李妍妍,刘娟.
1980—2005:中国出生性别比问题研究回顾与评述[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3):37-40.
被引量:4
7
张仕平.
性别价值观视野下的农村出生性别失衡原因的综合分析[J]
.西北人口,2006,27(6):36-40.
被引量:6
8
刘成斌,风笑天.
“中国人口性别比”:我们知道什么,还应该知道什么[J]
.人口与发展,2008,14(2):36-47.
被引量:10
9
卢应平,谢元态.
从出生性别比看我国城乡人口关系——和谐社会建设视角的现实考察[J]
.经济师,2011(10):36-37.
10
陶自祥.
责任伦理危机:一种理解农村生育偏好逆变的视角——基于皖南C村的实证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692-696.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
96
1
颜科建,段世江,续亚萍.
试论如何在和谐社会中实现出生性别比平衡[J]
.科技经济市场,2007(3).
2
靳菊春.
从女性价值观的角度看出生性别比失衡及其治理[J]
.社会工作,2010(12):55-58.
3
钟年,张继涛.
对先进文化内涵的思考——结合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心理学展开的讨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137-140.
被引量:4
4
李瑞德.
当前农村青年的生育意愿:一项观念性的实证研究——以闽南山区B村为例[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11(6):34-40.
被引量:11
5
郭维明.
文化因素对性别偏好的决定作用[J]
.人口学刊,2006,28(2):8-12.
被引量:23
6
李妍妍,刘娟.
1980—2005:中国出生性别比问题研究回顾与评述[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3):37-40.
被引量:4
7
胡静.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成因剖析与综合治理——基于湖北省部分县市调研的结论[J]
.南方论刊,2006(10):53-53.
被引量:2
8
梁华林.
人口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奠基工程[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29(6):38-40.
被引量:1
9
陈胜利,丁玺鸣.
论生育关怀行动与构建社会公平机制[J]
.人口研究,2007,31(1):86-90.
被引量:7
10
梁宏.
广东人口生育意愿的现状分析[J]
.南方人口,2007,22(1):8-13.
被引量:11
1
严梅福,石人炳.
中国农村婚嫁模式在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J]
.中国人口科学,1996(5):32-38.
被引量:27
2
严梅福.
婚嫁模式影响妇女生育性别偏好的实验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1995(5):11-16.
被引量:37
3
王晓霞.
清代陕南招赘婚初探[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7-12.
被引量:3
4
黄小芬.
壮族招赘婚与嫁娶婚对男孩偏好的区别——以广西巴马县A村和B村为例[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5(5):254-257.
5
公有私营:书记有说法[J]
.领导文萃,1993,0(9):14-14.
6
张善根.
科学主义的风险法律规制——《风险与理性——安全、法律及环境》读后[J]
.学习与实践,2008(4):127-131.
7
钟祥虎.
招赘婚“改名更姓”事项与家庭信任关系研究[J]
.社科纵横,2012,27(6):100-101.
8
钟祥虎,范晓颖,冯文娟.
农村招赘婚形式与内涵——对湖北监利S村一招赘婚案例的社会学解读[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1):91-93.
被引量:11
9
张康之.
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J]
.行政论坛,2008,15(6):1-6.
被引量:168
10
高法成.
一个侗族村寨的婚姻、家庭与人口自我调适——人类人口学视角下的贵州黄岗招赘婚[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0-45.
被引量:1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