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45-45,共1页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49
-
1宋振文.文化自觉:电视工作者的社会良知与文化责任[J].社科纵横,2008,23(10):127-129. 被引量:5
-
2张世英.阴阳学说与西方哲学中的“在场”与“不在场”[J].社会科学战线,1998(3):99-106. 被引量:13
-
3秦海鹰.关于中西诗学的对话──弗朗索瓦·于连访谈录[J].中国比较文学,1996(2):77-87. 被引量:57
-
4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58. 被引量:481
-
5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3):15-22. 被引量:1674
-
6张世英.“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J].哲学研究,1991(1):68-72. 被引量:31
-
7周.美国刘若愚教授逝世[J].外国文学,1986(7):94-94. 被引量:1
-
8安乐哲,何金俐.文化对话的意义[J].中文自学指导,2004(5):2-5. 被引量:2
-
9李宗桂.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61-165. 被引量:68
-
10雷蒙·威廉斯,赵国新.文化分析[J].外国文学,2000(5):61-66.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11
-
1张隆溪.庐山面目:论研究视野和模式的重要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5):10-16. 被引量:6
-
2王岳川.大国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J].社会科学战线,2008(2):214-230. 被引量:25
-
3王超.思想的未被思想之物——论于连的“无关性”作为一种意义谋略的价值论域[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4):379-385. 被引量:4
-
4钟厚涛.资源开掘·范式转换·动态生成——简析中国比较文学主体身份现代建构的策略取向[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4):55-58.
-
5张耀南.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全盘化西”——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之“拐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2):90-96. 被引量:4
-
6王辉.文化自觉与报纸竞争力探讨[J].中国记者,2013(5):124-124.
-
7高翔.中国诗学思维研究现状及反思[J].美与时代(美学)(下),2014(1):39-40. 被引量:1
-
8江凌.论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J].新闻爱好者,2014(11):23-29. 被引量:5
-
9王婉婉.“强制”之后的阐释机制与现代文论建构的中国选择——兼及高友工“中国抒情美学”理论建构的现代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8,29(3):110-115. 被引量:1
-
10袁劲,何敏燕.从图示到范式: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的中国接受[J].青海社会科学,2022(4):184-193.
二级引证文献87
-
1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1):40-46. 被引量:156
-
2李正栓,王心.民族典籍翻译70年[J].民族翻译,2019,0(3):5-33. 被引量:26
-
3公丕普.从书法专业教育到通才教育的转变——新时代语境下中国书法学的建构策略[J].大学书法,2020(1):50-53. 被引量:2
-
4毛卫强.《红楼梦》翻译与民族文化传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81-84. 被引量:12
-
5蒋新卫.论国际话语权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1):20-26. 被引量:19
-
6黄中习.社会科学研究的翻译转向[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5):113-114.
-
7黄中习.文化典籍英译与苏州大学翻译方向研究生教学[J].上海翻译,2007(1):56-58. 被引量:34
-
8龙明慧.从翻译方向性看翻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28(1):115-121.
-
9龙明慧.从翻译方向性看翻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J].东南亚纵横,2007(6):69-73. 被引量:3
-
10任晓霏.后殖民语境下对等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76-79. 被引量:2
-
1秦晖,黄纪苏,陈明,干春松,何光沪,杨军.中国知识界寻找共识(下)[J].南风窗,2014(8):84-87.
-
2我与周有光有个约会——兼论智效民的新书《胡适和他的朋友们》[J].世界知识,2010(13):68-69.
-
3吴清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J].中国服装(北京),2008(11):12-17.
-
4尤中,周嘉佩.高屋建瓴 言显意深[J].中国社会科学,1994(4):203-205.
-
5赵萱.20世纪60年代之前中国土库曼斯坦观念的生成和演变——以国内报刊的记述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6(3):88-96.
-
6第五届北京论坛隆重举行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1).
-
7张柠.网络很像五星级厕所[J].视野,2004(5):49-50.
-
8杰克·曾格(Jack Zenger) 库尔特·桑霍兹(Kurt Sandboltz) 乔·福克曼(Joe Folkman).显微镜下的领导力[J].现代企业教育,2012(7):38-41.
-
9杰克·曾格(Jack,Zenger),库尔特·桑霍兹(Kurt,Sandboltz),乔·福克曼(Joe,Folkman),赵实(译).显微镜下的领导力[J].中欧商业评论,2012(3):128-131.
-
10宋镜明,马建离.评陈独秀早期的历史功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9,33(6):6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