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业考古》
1998年第3期224-229,共6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共引文献6
-
1韩榕.潍县鲁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5(3):313-351. 被引量:35
-
2李志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黄淮下游地区的生业初探[J].南方文物,2017(3):177-186. 被引量:11
-
3原海兵.大汶口文化人群口颊含球行为研究[J].考古学报,2020(1):43-66. 被引量:3
-
4赵紫君,王湘越.试论胶东地区史前文化的彩陶[J].文物春秋,2020(2):11-24.
-
5崔宗亮.后岗一期文化的东渐[J].文物春秋,2024(4):3-13.
-
6烟台市博物馆,龙口市博物馆,闫勇,赵娟,许盟刚,王立平.山东龙口市东羔遗址考古发掘报告[J].海岱考古(辑刊),2018(1):71-125.
同被引文献364
-
1肖宇.史前石锛及其建筑意义考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0(1):45-55. 被引量:1
-
2李建平.从新出土秦汉简牍文献看“稷”的所指及其历时演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7(5):144-156. 被引量:2
-
3王成.呼伦贝尔草原发现的环状石器及其用途[J].北方文物,2002(2):22-24. 被引量:1
-
4王异禀,林留根.藤花落遗址出土石镞岩性的反射光谱图型分类研究[J].南方文物,2012(1):164-169. 被引量:2
-
5何斌,李玫,伍和辉.古耶遗址双肩石锛类石器工序等相关问题的初步认识[J].南方文物,2012(4):128-134. 被引量:2
-
6贾昌明.磨制石器及相关石制品的表面形态与绘图[J].南方文物,2012(4):135-138. 被引量:3
-
7段宏振,孙继安,张丽.河北容城县上坡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9(7):1-7. 被引量:31
-
8孔昭宸,刘长江,何德亮.山东滕州市庄里西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J].考古,1999(7):59-62. 被引量:43
-
9杨美莉.良渚文化石质工具之研究──三角形石质工具的形制、性质之分析[J].农业考古,1999(3):113-151. 被引量:3
-
10张宏彦.东亚地区史前石镞的初步研究[J].考古,1998(3):41-55. 被引量:9
引证文献10
-
1陈崇斌.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谷物加工技术初探[J].东南文化,2009(6):26-32. 被引量:4
-
2曾慧芳,朱宏斌.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石磨盘用途的几点思考[J].农业考古,2012(3):137-140. 被引量:11
-
3李国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粟类植物的驯化起源研究[J].南方文物,2015(1):93-108. 被引量:9
-
4王强,杨海燕.磨盘、磨棒类石器研究的几个问题[J].文物春秋,2015(2):3-14. 被引量:4
-
5李国强.北方距今八千年前后粟、黍的传播及磁山遗址在太行山东线的中转特征[J].南方文物,2018,0(1):229-251. 被引量:9
-
6李成.地中海东部折返式研磨石器的初步研究[J].考古,2021(5):80-90. 被引量:3
-
7吴超明,宋国定.中国新石器时代石器工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兼及郑州地区仰韶文化石器研究的若干问题[J].南方文物,2021(5):18-34. 被引量:1
-
8段宏振.磁山文化探索的反思与新释[J].南方文物,2022(3):43-57. 被引量:1
-
9李成.旧大陆东西方转磨的比较研究[J].南方文物,2024(2):25-45.
-
10李爱玲.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粮食作物与储藏[J].农业考古,2024(4):73-82.
二级引证文献35
-
1曾慧芳,朱宏斌.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石磨盘用途的几点思考[J].农业考古,2012(3):137-140. 被引量:11
-
2向金辉.中国磨制石器起源的南北差异[J].南方文物,2014(2):101-109. 被引量:10
-
3李国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粟类植物的驯化起源研究[J].南方文物,2015(1):93-108. 被引量:9
-
4范杰.动态视角下饼形器作用的认识[J].农业考古,2017,0(3):137-141. 被引量:2
-
5李国强.北方距今八千年前后粟、黍的传播及磁山遗址在太行山东线的中转特征[J].南方文物,2018,0(1):229-251. 被引量:9
-
6杨艳.东胡林人遗址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探讨[J].城市地质,2018,13(4):81-88. 被引量:3
-
7吴文婉.海岱地区后李文化生业经济的研究与思考[J].考古,2019(8):103-115. 被引量:7
-
8陈涛.中国史前时期石磨盘、石磨棒功能研究——来自科技考古的证据[J].农业考古,2019,0(6):124-130. 被引量:5
-
9王清,马志坤,陈秋荷,马永超,阮秋荣,王永强,韩建业,杨晓燕.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石器功能分析:来自植物微体遗存的证据[J].第四纪研究,2020,40(2):450-461. 被引量:14
-
10安海瑞.中国本土的粟黍起源及其西传[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2):58-61. 被引量:1
-
1王宜涛.从远古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试探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J].考古与文物,1994(3):57-62.
-
2王吉怀,王仁湘.甘肃天水西山坪秦汉墓发掘纪要[J].考古,1988(5):425-427. 被引量:2
-
3赵宾福.兴隆洼文化的类型、分期与聚落结构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6(1):25-31. 被引量:19
-
4林建红,臧振华.台湾大坌坑文化的年代及其来源[J].南方文物,1997(2):116-117. 被引量:2
-
5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J].考古,1982(2):220-221. 被引量:1
-
6王青.环渤海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与海岸变迁──环渤海环境考古之二[J].华夏考古,2000(4):62-75. 被引量:9
-
7栾丰实.北辛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8(3):265-288. 被引量:27
-
8王仁湘.论渭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J].考古,1989(1):60-65. 被引量:7
-
9王吉怀.天水西山坪和师赵村遗址发掘的学术意义[J].考古,1991(7):639-648. 被引量:6
-
10嘉兴:越韵吴风 水乡绿城[J].长三角,2009,0(6):55-5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