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巫教、酋邦与礼乐渊源
被引量:
1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礼乐文化的渊源是古代酋邦时期盛行的巫教文化。巫教文化具有与原始巫术不同的社会思想性质及思维形态,是华夏族酋邦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最重要的政治和精神力量。巫教文化与酋邦型的早期国家组织形态的结合。
作者
吴予敏
机构地区
深圳大学文学院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16-120,共5页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巫教
萨满
酋邦
礼乐文化
分类号
K892.9 [历史地理—民俗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55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155
1
张爱军.
“算法利维坦”的风险及其规制[J]
.探索与争鸣,2021(1):95-102.
被引量:99
2
闻玉梅.
用好战胜疫情的科学利器[J]
.上海企业,2020(3):60-60.
被引量:1
3
易建平.
从摩尔根到塞维斯:酋邦理论的创立[J]
.史学理论研究,2008(4):53-63.
被引量:15
4
刘宗迪.
礼仪制度与原始舞蹈[J]
.民族艺术,1998(4):101-110.
被引量:6
5
陈淳.
酋邦的考古学观察[J]
.文物,1998(7):46-52.
被引量:18
6
郝文勉.
礼仪溯源[J]
.史学月刊,1997(2):109-111.
被引量:2
7
谢瑞芳.
中国古代礼仪探源[J]
.湖南社会科学,1997(4):84-87.
被引量:2
8
苏秉琦.
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点或大课题[J]
.文物,1986(8):41-44.
被引量:128
9
李学勤.
商代的四风与四时[J]
.中州学刊,1985(5):99-101.
被引量:60
10
河南灵宝铸鼎源及其周围考古调查报告[J]
.华夏考古,1999(3):19-42.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
13
1
苏志宏.
论闻一多的上古神话研究[J]
.文艺研究,1999(6):85-93.
被引量:2
2
曹建敦,郭江珍.
近代以来礼制起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20(6):47-52.
被引量:9
3
郑传斌.
论礼对巫术的改造——以《仪礼》士丧礼中的巫术因素为中心[J]
.孔子研究,2006(5):82-89.
4
贾宁宁.
先秦时期中国人的现世态度[J]
.黑龙江史志,2009(12):41-42.
5
俞艳庭,李梅.
中国政治诗学的起源——以先周诗功能的演变为中心的考察[J]
.理论学刊,2012(1):108-114.
被引量:1
6
张弓.
礼典与儒家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思想[J]
.学习与实践,2016(3):120-125.
7
张烁.
秦汉“三公”话语的生成及文化分析[J]
.法学评论,2020,38(4):168-180.
8
李志伟.
国内有关酋邦的研究评述[J]
.文物春秋,2021(5):13-21.
被引量:1
9
黄竹智.
算法行政权力及其法律规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6):42-49.
被引量:6
10
罗新远,乔娜.
乡村社会治理中礼治与法治的实践与思考[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5(4):96-101.
二级引证文献
36
1
杨毓康.
传统民本政治的近代转型——探析以“权能分职”为枢纽的五权宪制方案[J]
.中国政治学,2023(2):73-93.
2
任欣,练春海.
古蜀地区出土的持物人像研究[J]
.形象史学,2023(2):144-172.
3
王昕.
“礼”的历史沿革及其法律性[J]
.重庆社会科学,2008(10):72-75.
被引量:1
4
喻中.
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可以”一词的研究[J]
.金陵法律评论,2004(1):25-34.
被引量:8
5
吴维羲,杨荣新.
试论古蜀人的神性思维与中央意识[J]
.四川文物,2002(1):45-52.
被引量:7
6
张耀辉.
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略论——以成都平原先秦文化为中心[J]
.中华文化论坛,2006(1):5-11.
被引量:10
7
耿超.
观风鸟源流研究[J]
.文物春秋,2007(1):38-44.
被引量:3
8
袁君煊.
从《神话与诗》看闻一多的研究方法[J]
.新余高专学报,2008,13(2):47-49.
9
张耀辉.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铜鸡考[J]
.四川文物,2008(6):45-49.
被引量:2
10
史春燕,张硕芳.
试述礼的起源、转型及与法的关系[J]
.南方论刊,2009(11):37-38.
被引量:1
1
徐国军,孙笑玲.
一场错误的巫教式的运动 --试评义和团运动[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z1):13-15.
2
张得水.
史前玉礼器的起源与发展[J]
.东南文化,2000(11):93-99.
被引量:6
3
杨伯达.
关于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墓葬出土玉器的解读——东北古夷玉巫教探析[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5):52-72.
被引量:2
4
陈竞.
原始宗教与民间纸剪[J]
.民俗研究,1986(2):49-51.
被引量:1
5
易先根.
永州道县鬼仔岭巫教祭祀遗址考[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2):72-75.
被引量:3
6
石瑄.
春秋战国时期的巫觋信仰[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991(0):27-35.
7
蔡先金.
“刻文骨”与“骨刻文”之性质推断与价值蠡测[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4):72-78.
被引量:1
8
杨鹓.
鬼·神·人 苗族服饰的巫教精神[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1994,10(1):22-27.
被引量:2
9
孙国军,杨福瑞.
论巫教在契丹历史发展中的作用[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8):1-3.
被引量:1
10
凌树东.
壮族巫教的传承及其组织和流派[J]
.广西民族研究,1993(3):84-90.
被引量:4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