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审父与恋母——论巴金文学创作的无意识
被引量: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审父与恋母——论巴金文学创作的无意识邓经武巴金文学创作的最大特征是情感化,他写青春,讴歌青春,诅咒批判一切残害青春生命的罪恶与黑暗,写自己经历过且感受最深的生活,使他的作品弥漫着浓郁的情感和爱憎。他多次申说自己不是作家,创作的动因是因为有感情要倾诉。...
作者
邓经武
机构地区
成都大学中文系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22-128,共7页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关键词
巴金
文学创作
弗洛伊德
潜意识
“集体无意识”
审父
恋母
《憩园》
《爱尔克的灯光》
《中国文化概论》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4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1
参考文献
4
1
基心增.
关于无意或内隐记忆[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6(2):38-44.
被引量:2
2
[瑞士]荣格(Jung,C·G) 著,冯川,苏克.心理学与文学[M]三联书店,1987.
3
[奥]弗洛伊德 著,张唤民,陈伟奇.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知识出版社,1987.
4
[瑞]桑兹特勒姆,.儿童和青春期心理学[M]知识出版社,1986.
共引文献
1
1
聂俊,李亮.
骊歌之行 丁忧之途——析《雨把烟打湿了》中蔡水清形象的双重人格[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3-35.
同被引文献
46
1
黄育聪.
巴金的小说观[J]
.宜春学院学报,2005,27(S1):137-138.
被引量:1
2
黎舟.
“只希望把别人的作品变成我的武器”——论巴金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和译介[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50-57.
被引量:3
3
杜秀华.
巴金的家庭小说及其影响[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1(4):56-59.
被引量:3
4
孔祥霞.
论法国文学对巴金创作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7(3):77-82.
被引量:1
5
王兆胜.
寡妇道德与传统文化——兼论《寒夜》的爱情悲剧根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35(2):88-92.
被引量:3
6
袁振声.
对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不同倚重——茅盾、巴金艺术比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2(4):61-66.
被引量:3
7
张民权.
试论巴金对同时代文学的影响[J]
.江淮论坛,1994(5):104-111.
被引量:4
8
辜也平.
读者接受与巴金研究的新视角[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4-6.
被引量:3
9
曹禧修.
《寒夜》:消耗性结构的悲剧[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50-55.
被引量:4
10
刘艳.
情感争夺背后的乱伦禁忌──巴金《寒夜》新解[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5(2):59-62.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3
1
李丹宇.
巴金《寒夜》研究新视角综览[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22-25.
被引量:3
2
蔡颂.
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生命图腾——巴金小说中的女性世界探微[J]
.理论与创作,2006(6):107-111.
被引量:7
3
黄长华.
近20年来巴金小说研究述评[J]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3):84-8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1
1
欧芳.
巴金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
.山花(下半月),2009(5):149-151.
被引量:1
2
杨蓓蓓.
浅论《寒夜》中“色晕”手法的表现及作用[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4):66-67.
3
郭晓岩.
《寒夜》人物之精神分析[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5(4):1-4.
被引量:2
4
黄长华.
近20年来巴金小说研究述评[J]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3):84-89.
被引量:1
5
冯琳瑛.
巴金与张爱玲家族小说中女性形象比较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A01):81-83.
6
刘楠.
悲剧女性的奴性根源及其解放——以巴金《家》中的悲剧女性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5(5):66-69.
7
陈唯莹.
《寒夜》之寒:《寒夜》“家中人”的隔膜问题[J]
.文学教育,2017(3):54-55.
被引量:1
8
陈嘉钰.
论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变化[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2(6):56-58.
9
黄大军.
现代启蒙视域中传统女性的审美困境——比较瑞珏与愫方的形象内涵[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09(7):82-84.
10
李娜.
巴金与岛崎藤村笔下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0,0(20):26-27.
1
周效凰.
“长宜子孙”之两点感悟——再读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J]
.作家,2008,0(4):198-198.
被引量:2
2
刘志梅.
一支交织着痛苦思念和强烈憎恶的歌——《爱尔克的灯光》浅论[J]
.中州学刊,1997(S1):80-82.
3
梁旌.
《爱尔克的灯光》寓意解读[J]
.固原师专学报,2004,25(1):68-69.
4
许嘉.
灯:心灵中永远的慰冀——解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与《灯》[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5(3):73-76.
被引量:2
5
许嘉.
灯:心灵中永远的慰冀——解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与《灯》[J]
.巴金研究,2007(2).
6
陈娟.
爱尔克的灯光[J]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0(5):62-62.
7
黄建国,孙希娟.
《爱尔克的灯光》:一把开启巴金精神之门的钥匙[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5(4):94-98.
被引量:2
8
徐艺嘉.
菊送[J]
.北方文学,2008(6).
9
薛扬.
君自故乡来[J]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2016,0(12):32-32.
10
李中阳.
《爱尔克的灯光》主题今探[J]
.中国文学研究,1997(1):79-84.
被引量:1
社会科学研究
1998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