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7年第6期41-44,共4页
Jiang-huai Tribune
同被引文献23
-
1孙波.“九五”产业发展及部分城市产业同构问题浅析[J].开放导报,1997(5):12-15. 被引量:3
-
2宋养琰.论产业同构及其战略性调整[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0,15(1):31-34. 被引量:4
-
3周国富,陈玲.市场化进程中的产业同构演化趋势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6):51-54. 被引量:11
-
4郝春和.对我国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资料,1997,(9):3-11.
-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
6冯兴元 何梦笔.政府上下左右间的竞争[N].经济学消息报,2001-01-21.
-
7高国力.我国地区工业结构存在五大问题.经济学消息报,1997-12-12.
-
8(荷)阿诺德·赫特杰主编,(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等.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
-
9费洪平.地区经济:“诸侯”争忙“摊煎饼”[J].中国国情国力,1997(10):27-29. 被引量:2
-
10黄南.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8,21(5):31-34. 被引量:35
引证文献8
-
1周克清.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理论及实践基础[J].财经科学,2003(S1):176-178. 被引量:4
-
2刘蓉,陶梦媛.税收市场上的主体行为分析[J].商业研究,2005(6):133-137.
-
3李艳春.我国的产业同构问题浅析[J].全国商情,2006(9):120-122. 被引量:1
-
4白红涛.武汉城市圈产业同构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39-141.
-
5焦光前.兵团工业布局同构性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5):26-29.
-
6卢嘉瑞.论重复建设的危害、成因及治理[J].生产力研究,2001(2):61-63. 被引量:3
-
7王新军.基于同城视角下的济南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28(12):7-11. 被引量:1
-
8龙慧芳,方华.战略新兴产业同构现状及其政府规制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8(3):39-4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0
-
1王宝明.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不协调的主要问题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6(8):38-39. 被引量:3
-
2张贤,李廉水,陈旭兵.中国东部特大都市圈产业结构趋同的FUZZY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2):180-183. 被引量:3
-
3王永锋,华怡婷.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22(2):30-33. 被引量:34
-
4李娜.基于新国际国内背景下的产业分工机理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8,27(4):9-16. 被引量:12
-
5胡学奎.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现实基础及其规范[J].地方财政研究,2009(1):50-54. 被引量:3
-
6陈宣良.试论我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原因及其规范[J].现代商业,2013(3):136-137. 被引量:1
-
7孙柳媚,王争.转型时期的税收竞争、地方公共服务与经济表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1):45-63. 被引量:3
-
8艾佳慧.风险、信息与企业重整——一个理论的考察[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2):45-86. 被引量:2
-
9温科.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平台构建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3(12):60-60.
-
10孔媛媛.济南都市圈产业协同与区域合作发展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9,0(4):82-82.
-
1我国国内水泥需求将从东向西从南向北延伸[J].建材发展导向,2009,7(5):77-77.
-
2陈漓高.中国地区产业同构及其调整[J].开放导报,1997(5):7-8. 被引量:1
-
3朱礼家.欠发达地区推进科学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领导科学,2009(2):26-26.
-
4南昌卷烟总厂五年的跨越[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4(6).
-
5国家发改委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强做大[J].交通标准化,2009(10):94-94.
-
6李明伟,于保平.上海国资:二次重组的模式[J].商周刊,2004,0(Z2):34-34.
-
7“中国旋耕机之都”揭牌仪式在江苏灌云举行[J].农机市场,2010(8):61-61.
-
8鲁明勇.湘鄂渝黔边区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成长定位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146-15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