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启蒙到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意义限度及可能
被引量:6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5-27,共3页
二级参考文献14
-
1周宪.主持人絮语[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9,36(3):29-29. 被引量:6
-
2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哲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3):1-4. 被引量:3
-
3陈亚军.我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9(3):5-7. 被引量:5
-
4韩克庆.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J].社会科学研究,1999(4):98-102. 被引量:22
-
5万俊人.普世伦理及其方法问题[J].哲学研究,1998(10):43-50. 被引量:71
-
6杨耕,张立波.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再思考[J].开放时代,1998(1):47-55. 被引量:9
-
7张旭东.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J].读书,1999,0(12):12-20. 被引量:29
-
8何中华.现代性·全球化·全球性问题[J].哲学研究,2000(11):17-23. 被引量:20
-
9“重读马克思”:时代与逻辑的双重诉求——访何中华教授[J].哲学动态,2000(11):2-5. 被引量:9
-
10曹天予,曹南燕,范岱年.科学和哲学中的后现代性[J].哲学研究,2000(2):11-19. 被引量:29
共引文献82
-
1韩云波.金庸小说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J].浙江学刊,2021(3):12-23. 被引量:4
-
2苏玉峰,张畅.我国助学贷款的现状及出路[J].中国市场,2006(14):52-52. 被引量:1
-
3欧阳文风.态度·方法·着力点:对比较诗学研究的几点思考——重读厄尔·迈纳《比较诗学》[J].当代文坛,2001(4):44-47.
-
4叶虎.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论争及其局限[J].文艺理论研究,2001(6):48-54.
-
5张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批判[J].中国文学研究,2009(1):31-34. 被引量:2
-
6刘永富.“现代性”批判——关于现代性的几点元思考[J].河北学刊,2007,27(4):18-23. 被引量:2
-
7吴正南.论传统文化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基础[J].江汉学术,1998,29(2):36-41. 被引量:2
-
8曾军.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的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6):90-95. 被引量:4
-
9袁国兴.再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局限[J].文艺评论,2004(6):17-20. 被引量:7
-
10王荣江.“现代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1):22-26.
同被引文献29
-
1邵宁宁.牢笼抑或舟船——20世纪中国文学中“家”的形象演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6(5):23-27. 被引量:11
-
2王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5(3):1-7. 被引量:23
-
3王本朝.论悲剧意识里的宗教内涵[J].社会科学家,1993,8(1):28-35. 被引量:4
-
4王本朝.论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的梁实秋[J].学习与探索,1989(3):102-108. 被引量:4
-
5王本朝.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宗教背景[J].文艺研究,1996(3):90-96. 被引量:5
-
6汪晖.关于现代性问题答问[J].天涯,1999,0(1):18-34. 被引量:43
-
7周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J].哲学研究,2000(11):63-70. 被引量:48
-
8季桂起.文学的“现代性”与文学史观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04(10):19-22. 被引量:1
-
9张德明.特定视域中的文学史景观——评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01(4):151-152. 被引量:2
-
10秦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进展、任务与期待[J].江西社会科学,2005,25(9):7-17.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