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5-49,共5页
Foreign Literature
同被引文献8
-
1胡壮麟.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1(2):49-57. 被引量:44
-
2田星.罗曼·雅各布森诗性功能理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3雅各布森.语言学与诗学[A].波利亚科夫.结构-符号文艺学[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
4刘素民.“我—你”关系中的人:“超越的存在”——20世纪西方“人学”的宗教观[J].学术研究,2007(8):38-42. 被引量:1
-
5胡壮麟.语言系统与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
6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被引量:2962
-
7杨亦鸣,沈兴安.介绍《神经语言学和语言失语症学导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4(6):476-477. 被引量:6
-
8陈冬纯,武敏.试论大学英语“金课”的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J].外语电化教学,2019(5):27-32. 被引量:40
-
1闻树国.邂逅巴尔特[J].艺术广角,1997(3):22-28.
-
2费国萍.从索绪尔到张爱玲[J].珠海教育学院学报,2001,7(3):26-28.
-
3穆诗雄.文学符号学——一种新的文学理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2):92-96. 被引量:2
-
4米海燕,欧德良.《屋顶丽人》的结构主义解读[J].河池学院学报,2009,29(6):37-41. 被引量:9
-
5张杰.走向多元的批评:文学文本的符号学阐释——主持人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5,37(6):45-45. 被引量:1
-
6林玲.卡西尔与“文学符号学”新探——重读《人论》札记[J].改革与战略,2003,19(11):83-84. 被引量:1
-
7周和军.电影叙事学与文学叙事学的互文性——以复调与视点为例[J].当代文坛,2008(3):170-172. 被引量:14
-
8黄晞耘.罗兰·巴尔特在“人生的中途”[J].文学评论,2014(6):207-215. 被引量:1
-
9杨小洪.追寻意义的诗性符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4):71-75.
-
10介心.“红学”研究新成果:《红楼梦符号解读》[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19(5):114-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