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外国文学之于我
被引量: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九三一年,我进了大学。在中学时代,已经能自己阅读外国小说了,还记得读过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声》等。当时只是为了学习英语,并没有别的奢望。一九三二年春季学期。
作者
徐迟
出处
《外国文学研究》
1979年第1期91-93,共3页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现代派文艺
外国文学
杰克·伦敦
资产阶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
小说
现代派诗歌
潜意识
自动写作
惠特曼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6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9
同被引文献
46
1
致读者作者[J]
.外国文学研究,1979,1(1):13-13.
被引量:2
2
柳鸣九.
现当代资产阶级文学评价的几个问题[J]
.外国文学研究,1979,1(1):14-31.
被引量:29
3
刘自强.
波德莱尔的相应说[J]
.外国文学研究,1979,1(4):92-97.
被引量:5
4
徐迟.
关于报告文学问题的讲话[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6(3):1-16.
被引量:5
5
袁可嘉.
略论西方现代派文学[J]
.文艺研究,1980(1):86-98.
被引量:16
6
高行健.
法兰西现代文学的痛苦[J]
.外国文学研究,1980,2(1):51-57.
被引量:3
7
程抱一.
论波德莱尔[J]
.外国文学研究,1980,2(1):58-63.
被引量:12
8
徐迟.
外国文学之于我[J]
.外国文学研究,1980,2(3):72-77.
被引量:3
9
华纹,秋芙.
学习与思索[J]
.外国文学研究,1980,2(4):106-108.
被引量:1
10
戈异.
用什么眼光看待西方现代派文学[J]
.外国文学研究,1980,2(4):115-11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6
1
程光炜.
“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的若干问题[J]
.山花,2005(11):121-132.
被引量:21
2
喻国伟.
徐迟诗歌创作总论[J]
.柳州师专学报,2000,15(1):23-26.
3
罗文军.
作为“症候”:新时期初的兰波译介[J]
.当代文坛,2014(1):89-93.
4
黄平.
“现代派”讨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分化[J]
.扬子江(评论),2016(4):41-55.
被引量:8
5
应黛玮,崔学新.
徐迟的翻译生涯及其特色[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3):11-14.
6
李建立.
新时期初期的“外国文学”形象——对《外国文艺》创刊号的研究[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1):25-31.
二级引证文献
29
1
杨希帅.
“新时期文学”:批评概念的浮沉与“当代文学”的结构变动[J]
.文艺争鸣,2022(10):85-90.
2
蔡岩峣.
“现代派”概念的批评踪迹[J]
.文艺争鸣,2022(7):38-44.
3
杨文静.
刘心武启蒙文学论[J]
.四川戏剧,2008(2):95-98.
4
白亮.
“向内转”与八十年代文学的知识谱系——对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再认识[J]
.当代文坛,2008(3):46-51.
被引量:5
5
刘洪霞.
“拯救”八十年代知识立场的使命——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于八十年代的意义[J]
.当代文坛,2008(1):46-50.
被引量:2
6
张均.
史铁生与当代文学史书写[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1):64-71.
被引量:13
7
赵黎波.
反思立场和历史视野——“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J]
.当代文坛,2011(1):25-29.
被引量:1
8
颜水生.
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4):42-47.
9
颜水生.
“历史化”视野中的文学史研究——略论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J]
.理论学刊,2011(1):116-120.
被引量:3
10
陈发明.
世俗生活中的卑微人生——“重返”汪曾祺“八十年代”小说创作[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3):65-69.
被引量:1
1
梁波.
自动写作:从布勒东到残雪[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15(4):29-32.
被引量:1
2
列宁论现代派[J]
.文艺理论研究,1984(1):52-52.
3
戚方.
此路不通——读《现代派文学在中国》[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5):48-51.
4
陈燊.
谈现代外国文学“向内转”的走向——从一颗露珠见花园[J]
.外国文学评论,1988(4):9-16.
被引量:2
5
颜峻.
旧文推荐[J]
.当代艺术与投资,2009,0(7):74-74.
6
白嗣宏.
高尔基论现代主义[J]
.外国文学研究,1981,3(3):119-125.
被引量:3
7
周颂喜.
波德莱尔,一个转变的历史过程——关于波德莱尔文艺观的矛盾与他的历史评价[J]
.外国文学研究,1991,13(2):74-81.
被引量:2
8
王蓉.
残雪的“自动写作”与读者的缺席[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0):73-77.
被引量:1
9
周颐.
何处方能寻觅“我”——论布勒东的《娜佳》[J]
.外国文学评论,1992(4):48-55.
10
赵东蕾.
在“现实”与“超现实”中穿梭——论超现实主义自动写作的现实性[J]
.群文天地(下半月),2011(8):45-45.
被引量:1
外国文学研究
197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