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民族”一词的概念问题
被引量:
1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五十年代,我国史学界曾就汉民族的形成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但因大家对“民族”一词的概念理解不一致,结果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六十年代初,史学界又开展了关于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问题的大讨论,讨论中同样反映出由于对“民族”一词的概念分歧而引起的混乱。1963年,林耀华先生在《历史研究》第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民族”
作者
敬东
出处
《民族研究》
1980年第4期7-12,共6页
Ethno-National Studies
关键词
汉民族
译名
起源
恩格斯
概念理解
史学界
人们共同体
历史研究
德语
六十年代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09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127
同被引文献
209
1
《湖南民族研究》编辑部.
稿约[J]
.民族论坛,1985(2):9-9.
被引量:2
2
徐杰舜.
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09-118.
被引量:11
3
马秀梅.
释《古兰经》中的“民族”概念[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S1):199-203.
被引量:2
4
何叔涛.
汉语“民族”概念的特点与中国民族研究的话语权——兼谈“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与当前流行的“族群”概念[J]
.民族研究,2009(2):11-20.
被引量:26
5
于衍学.
散杂居少数民族有关理论的系列研究与探索[J]
.社科纵横,2006,21(4):121-122.
被引量:7
6
王良云.
民族区域自治的本质是民族共治[J]
.四川统一战线,2008(9):4-4.
被引量:3
7
范文澜.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J]
.历史研究,1980(1):3-9.
被引量:43
8
林耀华.
关于“民族”一词的使用和译名的问题[J]
.历史研究,1963(2):171-190.
被引量:50
9
吕振羽.
关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J]
.历史研究,1959(4):37-44.
被引量:16
10
曾文经.
论汉民族的形成[J]
.历史研究,1955(1):67-84.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13
1
张树青,刘光华.
关于民族国家的思考[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7(4):29-34.
被引量:18
2
黄现璠,甘文杰(整理),甘文豪(整理).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一)[J]
.广西社会科学,2008(1):24-30.
被引量:16
3
熊坤新,卓然木.巴吾东.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关于民族概念问题研究述评[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10(6):496-500.
被引量:2
4
贾东海.
关于60年来“民族”概念理论研究的述评[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1.
被引量:3
5
金炳镐,栾爱峰,李泰周.
新中国60年民族概念理论的发展——新中国60年民族理论发展系列论文之二[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2):1-7.
被引量:1
6
陈永亮.
改革开放四十年当代中国民族研究的话语路径[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87-96.
被引量:2
7
丁存金.
试论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J]
.社会科学论坛,2019(4):99-106.
8
方瑞安.
中国话语中“少数民族”概念的再界定——从国际人权法、国际刑法视角[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9,39(6):117-122.
被引量:2
9
郭建斌,苏涛.
“民族”与“传播”:一种概念层面的辨析[J]
.新闻界,2021(9):14-25.
被引量:5
10
杨须爱.
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文献的四种模式及成就[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32(2):1-1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127
1
刘玲.
论我国民族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基于2019—2022年学界研究成果的调查及分析[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5):45-53.
2
纳日碧力戈.
以言行事与符号“仿真”——民族与族群理论的实践话语[J]
.民族学刊,2010,1(1):12-18.
被引量:2
3
田敏.
论族群不能取代民族[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5):25-29.
被引量:12
4
王苍柏.
重塑香港华人的族群地图——华人移民认同和族群建构的再认识[J]
.社会学研究,2004(6):76-86.
被引量:8
5
张永红,刘德一.
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98-101.
被引量:11
6
张永红,刘德一.
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2):5-9.
被引量:54
7
张建军.
民族国家研究综述[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2):10-14.
被引量:4
8
王东明.
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89-97.
被引量:30
9
祁进玉.
国内近百年来民族和族群研究评述[J]
.广西民族研究,2005(2):71-81.
被引量:12
10
张晖.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思想渊源及学术解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1):122-126.
被引量:1
1
苟小亮.
浅议“新乡贤”在农村社会工作中的功能[J]
.新农村(黑龙江),2017,0(3):10-11.
2
姜向群,丁志宏.
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析[J]
.人口学刊,2004,26(5):10-13.
被引量:43
3
朱宏国.
人口素质的人口学意义:一个相对的概念[J]
.西北人口,1988,9(2):9-13.
被引量:2
4
张彭松,王雪冬.
论两种“现代性”[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5):30-32.
被引量:1
5
代利凤.
国内体面劳动研究进展和述评[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6):62-63.
被引量:8
6
燕申.
上海青年知识分子现状调查[J]
.当代青年研究,1985(11):7-8.
7
赵黎青.
联合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界定[J]
.学会,2009(3):3-4.
被引量:10
8
陆欣,王小芳,毛毛(摘).
中美对“友谊”概念理解在价值观上的差异[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9-129.
9
范文正,王纲,梁亚民.
对“机会”的理解应予扩充[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16(6):10-14.
10
李发美.
试论信息传输过程与认识过程的共同特征[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17(5):117-120.
民族研究
198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