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潮流——对三年文学创作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
2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粉碎“四人帮”已经四年了。在这短短的几年中,文学创作取得了空前未有的成绩。许多作家都在思考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最高的价值是什么?是人,是权力,是金钱?还是别的什么东西?他们塑造了具有各种命运的艺术形象,开始了对人道主义的重新认识。长期以来,在我国政治生活中。
作者
俞建章
出处
《文学评论》
1981年第1期22-33,共12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文学创作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
作品主题
上海文学
爱情
异化现象
文学潮流
分类号
I06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88
引证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188
1
卢之超.
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J]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6(4):19-35.
被引量:13
2
陶东风.
80年代中国文艺学主流话语的反思[J]
.学习与探索,1999(2):98-106.
被引量:31
3
屈雅君.
关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
.学术月刊,1999,31(5):54-61.
被引量:12
4
《江西社会科学》一九八六年总目录[J]
.江西社会科学,1986(6):141-145.
被引量:2
5
傅德华.
于右任与复旦[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8(1):111-112.
被引量:6
6
刘再复.
论新时期文学主潮——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内容提要)[J]
.文学评论,1986(6):14-15.
被引量:23
7
历史与未来之交:反思 重建 拓展——“中国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纪要[J]
.文学评论,1986(6):15-23.
被引量:11
8
陈思和.
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J]
.文学评论,1986(6):24-33.
被引量:72
9
许明.
理性的自由:文学主体意识界说[J]
.文学评论,1986(5):80-87.
被引量:2
10
洪永平.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规律问题——与陈涌同志商榷[J]
.文学评论,1986(4):4-1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0
1
白欢.
“异化”的本土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J]
.文艺争鸣,2022(7):45-51.
2
邓福田.
异化论与80年代新潮诗歌理论[J]
.时代文学,2009(16):5-7.
3
常勤毅.
论艺术真实[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7(4):26-29.
4
张幼良.
文化生态与20世纪80年代的词学研究[J]
.江海学刊,2006(4):188-193.
被引量:2
5
叶景林,董淑华.
试论新时期“人的文学”主题的回归与深化[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58-61.
被引量:1
6
常勤毅.
艺术真实与真实系统[J]
.学习与探索,2008(1):188-192.
被引量:4
7
赵黎波.
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的启蒙特征辨析——以1980年代的“主题批评”为例[J]
.贵州社会科学,2010(3):97-101.
被引量:1
8
吴圣刚.
80年代的文学批评——以《文学评论》为中心[J]
.文艺争鸣,2010(3):66-71.
9
汪卫东.
能否到“人”为止?——对20世纪中国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反思[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1-8.
被引量:3
10
赵黎波.
新时期初文学批评中人道主义启蒙话语分析[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5):669-673.
二级引证文献
45
1
房伟.
“反思”的逆向与“根”的再造——李锐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J]
.天津社会科学,2021(1):128-134.
被引量:4
2
黄文祥.
“文学主体性”:理论建构及意义[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19(3):51-54.
3
黄文祥.
新时期“文学主体性”话语弥漫深层探析[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6):110-113.
4
赵心宪.
新世纪初国内期刊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过程——巴蜀作家群生态研究理论依据的文献整理之一[J]
.重庆社会科学,2007(5):55-62.
被引量:6
5
赵黎波.
“主体性”理论的现实意义与理论错位[J]
.兰州学刊,2009(3):204-206.
6
赵黎波.
关于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2):111-115.
7
黄晨璐.
“人的文学”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影响[J]
.科教文汇,2009(35):245-245.
8
陈萍.
新启蒙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6):140-143.
被引量:1
9
赵冬梅.
寻根文学的研究理路[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30(2):70-76.
被引量:2
10
赵黎波.
1980年代文学批评启蒙话语的现代化特征[J]
.文艺争鸣,2010(12):114-119.
被引量:1
1
郝建设.
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在《双城记》中的体现[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3):35-35.
被引量:3
2
赵宽熙.
《儒林外史》是讽刺,还是批判现实主义?[J]
.明清小说研究,1997(1):45-53.
被引量:1
3
王文云,李斌.
转折与超越——重读巴金《憩园》[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1(5):21-22.
被引量:1
4
谢春池.
重读黄美妙:人与人性[J]
.厦门文学,2006(4):4-7.
5
李家欣.
李煜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
.江汉论坛,1997(12):44-48.
被引量:2
6
周石麟.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回顾与思考[J]
.枣庄师专学报,1991(1):43-47.
7
林琳.
缅怀中的回顾与思考——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7周年[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3):120-122.
8
刘锡庆.
中国现代散文的回顾[J]
.北京社会科学,2002(3):112-117.
被引量:2
9
鲁萌,墨哲兰.
人是怎样的和应该是怎样的——评易卜生的《玩偶之家》[J]
.外国文学研究,1980,2(3):83-87.
10
程致中.
论鲁迅人道主义的独特品格[J]
.高校理论战线,1997(7):54-58.
文学评论
198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