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刑事诉讼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1964年美国法学家赫伯特·帕卡发表“刑事程序的两个模式”一文以来,距今已整整三十年。三十午间,刑事诉讼的结构问题一直是各国诉讼法学界研究的重点。帕卡所提出的两个模式是指“犯罪控制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所谓“犯罪控制模式”是把刑事程序的重心放在抑制犯罪、维护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益上。在这一模式下。
作者
裴苍龄
机构地区
西北政法学院
出处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7-40,共4页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关键词
刑事诉讼程序
三角结构
刑事诉讼结构
三方组合
审判机关
被告人
大程序
线结构
刑事司法程序
诉讼中
分类号
D915.3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41
引证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89
同被引文献
141
1
谢澍.
从“认识论”到“认知论”——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之科学化走向[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1):146-168.
被引量:24
2
谢佑平,万毅.
检察官当事人化与客观公正义务——对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一点反思[J]
.人民检察,2002(5):16-17.
被引量:30
3
陈瑞华.
义务本位主义的刑事诉讼模式——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程序效应[J]
.清华法学,2008,2(1):30-48.
被引量:45
4
陈瑞华.
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三个传统[J]
.东方法学,2008(1):23-30.
被引量:17
5
陈瑞华.
程序正义论——从刑事审判角度的分析[J]
.中外法学,1997,9(2):69-77.
被引量:245
6
裴苍龄,易萍.
论刑事诉讼法律关系[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6,18(2):74-77.
被引量:5
7
左卫民,王凌.
刑事审判模式比较研究[J]
.现代法学,1993,15(6):39-45.
被引量:6
8
龙宗智.
再论“两重结构”——答马贵翔同志质疑[J]
.现代法学,1992,14(4):16-18.
被引量:1
9
樊崇义,张建伟.
刑事诉讼职能论[J]
.现代法学,1992,14(4):30-35.
被引量:7
10
马贵翔.
刑事诉讼的‘两重结构论’质疑——与龙宗智同志商榷[J]
.现代法学,1991,13(6):19-21.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19
1
卞建林.
中国式刑事司法现代化的愿景[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1):16-34.
被引量:32
2
冯晓音,张荣路.
控辩平等视野中的刑事诉讼被控方人权保护[J]
.学术探索,2003(S1):171-175.
3
王建华.
论我国刑事不起诉制约制度的完善[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2(5):52-55.
4
高一飞.
关于刑事诉讼“倒三角结构论”的几点异议[J]
.时代法学,1999(1):65-68.
5
王建华.
论无罪推定原则及在我国刑诉中的确立[J]
.兰州学刊,2004(5):163-165.
被引量:5
6
肖筱刚.
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改变指控罪名权的探讨[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69-71.
7
吴卫军,冯军.
控辩平衡: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要基点[J]
.人民司法,2005(8):50-52.
被引量:2
8
曲嘉,刘志华.
关于人民法院改变指控罪名的程序问题思考[J]
.中国科技博览,2010(2):324-324.
9
杨钊.
浅议侦查管辖制度[J]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3(4):23-27.
被引量:5
10
荣晓红.
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以我国刑事诉讼构造为视角[J]
.时代法学,2014,12(5):66-74.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89
1
宋英辉,孙鹏庆.
未成年人检察的叙事话语与体系检视[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4,32(6):76-96.
被引量:1
2
鲍文强.
庭审实质化下强化证人出庭的规范再造[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4,32(5):60-77.
被引量:1
3
张中.
刑事证据制度现代化的中国标准与制度安排[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4,32(5):3-21.
被引量:4
4
谢澍.
《刑事诉讼法》修改“证据独立成编”的基本思路[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4(4):53-70.
被引量:2
5
谢澍.
刑事诉讼主体理论的扬弃与超越[J]
.中国法学,2023(3):264-284.
被引量:16
6
谢进杰.
刑事诉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图景[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4,30(5):52-73.
被引量:4
7
汤二子.
中华传统刑罚理念中的检察意指与时代启示[J]
.理论观察,2021(6):90-100.
被引量:1
8
谢澍.
“认知交互”与“偏见阻断”——刑事庭审实质化的理性认知进路[J]
.当代法学,2023,37(1):135-148.
被引量:10
9
陈卫东,刘计划.
探讨刑诉法修改 关注司法改革——2004年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J]
.人民检察,2005(01S):57-61.
被引量:1
10
冯亚景,邓小俊.
程序参与原则映照下的刑事辩护制度之完善[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3-76.
1
李颖,郭光韫.
诉讼效率不当追求与侦查模式确立[J]
.中国刑事警察,2001(6):26-27.
2
张泽涛.
反思帕卡的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5,23(2):97-103.
被引量:22
3
赵林虎.
刑事诉讼视野中检察权的性质及其配置探析[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3):104-108.
4
孟石磊,李凤梅.
浅析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缺失[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8):21-22.
被引量:1
5
潘德冰.
我国现行体制结构与社会问题[J]
.政治学研究,1986(1):22-25.
被引量:1
6
曾德军,杨威.
论中国刑事诉讼模式的择取方向——评“全面当事人主义化”之偏误[J]
.法制与社会,2007(12):106-107.
被引量:2
7
郭萌萌.
浅析刑事诉讼的价值[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12X):127-127.
8
龙宗智,左卫民.
诉讼机制的社会意义[J]
.中外法学,1992,4(5):60-62.
被引量:5
9
彭湘华.
基层信访举报工作的新挑战及对策[J]
.领导科学,2017,0(3):22-23.
被引量:4
10
贺夏熙.
对中国刑事辩护非正常化的分析[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66-68.
政治与法律
1996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