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初探
被引量:5
出处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12,共10页
Northern Cultural Relics
参考文献34
-
1刘景芝,王太明,贾文亮,陈哲英,卫奇.山西榆社细石器遗存[J].人类学学报,1995,14(3):206-218. 被引量:10
-
2李壮伟,王志刚.山西榆次大发地点的旧石器[J].人类学学报,1992,11(4):345-353. 被引量:3
-
3徐浩生,金家广,杨永贺.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92(11):961-970. 被引量:81
-
4陈哲英.山西广灵县洗马庄石器遗存[J].文物世界,1992(3):1-6. 被引量:2
-
5王益人,常四龙.山西高平县羊头山细石器[J].文物世界,1992(2):1-6. 被引量:6
-
6谢飞.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文化研究新进展[J].人类学学报,1991,10(4):324-332. 被引量:30
-
7王仁湘.四川广元市中子铺细石器遗存[J].考古,1991(4):289-299. 被引量:15
-
8谢飞,孟昭永,王子玉.河北玉田县孟家泉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1991(1):1-13. 被引量:29
-
9张森水.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工业分类初探[J].文物春秋,1991(1):34-42. 被引量:9
-
10谢飞.燕山南麓发现细石器遗址[J].考古,1989(11):967-970. 被引量:14
二级参考文献70
-
1周国兴.河南许昌灵井的石器时代遗存[J].考古,1974(2):91-98. 被引量:46
-
2安志敏.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堆积的试掘[J].考古学报,1965(1):1-27. 被引量:61
-
3王建,王向前,陈哲英.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J].考古学报,1978(3):259-288. 被引量:129
-
4安志敏.海拉尔的中石器遗存——兼论细石器的起源和传统[J].考古学报,1978(3):289-316. 被引量:86
-
5戴尔俭,许春华.蓝田旧石器的新材料和蓝田猿人文化[J].考古学报,1973(2):1-12. 被引量:19
-
6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J].考古学报,1976(2):97-114. 被引量:109
-
7贾兰坡,盖培,尤玉桂.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2(1):39-58. 被引量:180
-
8贾兰坡,王建.山西旧石器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文物,1962(Z1):23-27. 被引量:6
-
9安志敏,吴汝祚.陕西朝邑大荔沙苑地区的石器时代遗存[J].考古学报,1957(3):1-12. 被引量:29
-
10贾兰坡,王建.上新世地层中应有最早的人类遗骸及文化遗存[J].文物,1982(2):67-68. 被引量:1
共引文献797
-
1宗喀·漾正冈布,赵书苑.金属类药物在藏蒙医药和汉医药中的使用研究——以金、银两种金属类药物为例[J].自然科学史研究,2020,39(3):307-320. 被引量:3
-
2施秦生.度上南宫:南天星神与古灵宝经的炼度思想[J].老子学刊,2023(2):128-149.
-
3刘学堂,侯明明.史前中原文化因素向新疆天山地区的动态拓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6):60-68. 被引量:1
-
4易华.丝绸之路上的胡犬代马通考[J].社会科学战线,2020(2):116-123. 被引量:1
-
5赵云啸,仝广,涂华,赵海龙.河北省泥河湾盆地石沟遗址C区发掘简报[J].人类学学报,2024,43(1):122-131. 被引量:1
-
6高星,张月书,李锋,陈福友,王晓敏,仪明洁.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2016-2019年发掘简报[J].人类学学报,2024,43(1):106-121. 被引量:1
-
7冯玥,梅惠杰,谢飞,孙秀丽,王幼平.河北阳原马鞍山遗址1997-1998年发掘基本材料与初步认识[J].人类学学报,2024,43(1):67-80.
-
8裴树文,徐哲,叶芷,马东东,贾真秀.泥河湾盆地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人类的适应行为[J].人类学学报,2024,43(1):19-39. 被引量:1
-
9赵海龙,仝广,闫晓蒙,杨淼燃,谭培阳.河北泥河湾盆地下卜庄遗址端刮器功能的实验分析[J].人类学学报,2021,40(4):600-610. 被引量:2
-
10靳英帅,张晓凌,仪明洁.楔形石核概念内涵与细石核分类初探[J].人类学学报,2021(2):307-319.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100
-
1张宏彦.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环境与文化区系研究[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2):36-44. 被引量:1
-
2吴小红,张弛,保罗.格德伯格,大卫.科恩,潘岩,蒂娜.阿平,欧弗.巴尔-约瑟夫.江西仙人洞遗址两万年前陶器的年代研究[J].南方文物,2012(3):1-6. 被引量:54
-
3吴小红,伊丽莎贝塔.博阿雷托,袁家荣,欧弗.巴尔-约瑟夫,潘岩,曲彤丽,刘克新,丁杏芳,李水城,顾海滨,韦琪.居,大卫.科恩,天朗.娇,保罗.戈德伯格,史蒂夫.韦纳.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早期陶器及其地层堆积的碳十四年代研究[J].南方文物,2012(3):7-15. 被引量:32
-
4原思训,赵朝洪,朱晓东,阎金铸,阎雅枚.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的年代与文化研究[J].考古,1998(6):57-62. 被引量:23
-
5杨肇清.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生产工具的初步研究[J].农业考古,1998(1):118-123. 被引量:12
-
6黄渭金.河姆渡稻作农业剖析[J].农业考古,1998(1):124-130. 被引量:7
-
7藤本强,高蒙河.略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磨臼[J].农业考古,1998(3):224-229. 被引量:10
-
8殷志强.中国古代石斧初论[J].农业考古,1986(1):137-143. 被引量:9
-
9陈文华.简论农业考古[J].农业考古,1984(2):1-12. 被引量:14
-
10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J].文物,1981(5):10-17. 被引量:294
引证文献5
-
1王永,王军,纪占胜,翟庆国,肖序常.藏北羌塘中部戈木错盆地石制品的初步研究[J].地质通报,2009,28(9):1330-1334. 被引量:1
-
2贺存定.石斧溯源探析[J].农业考古,2014,0(6):143-147. 被引量:2
-
3李国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粟类植物的驯化起源研究[J].南方文物,2015(1):93-108. 被引量:9
-
4华玉冰,郑钧夫.燕山南北文化区萌芽背景考察[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1):14-21. 被引量:2
-
5林杉,敖红,程鹏,卫奇,张鹏,舒培仙,李兴文.泥河湾盆地于家沟遗址AMS-^(14)C年代学研究及其考古学意义[J].地球环境学报,2018,9(2):149-158.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8
-
1崔启龙,张居中,杨玉璋,孙亚男.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分析[J].人类学学报,2017,36(4):478-498. 被引量:5
-
2杨艳.东胡林人遗址保护与文化旅游发展探讨[J].城市地质,2018,13(4):81-88. 被引量:3
-
3李建峰,张佰儒,王强,黄大伟.燕山学初论[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2):80-85.
-
4卢然.“辽东”地名源于沼泽考[J].中国地名,2020,0(2):18-19. 被引量:1
-
5杨艳,贺瑾瑞,吴家悦,王新惠,周盛.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村地质文化遗迹及文旅产业发展[J].上海国土资源,2021,42(4):84-90. 被引量:4
-
6吴超明,宋国定.中国新石器时代石器工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兼及郑州地区仰韶文化石器研究的若干问题[J].南方文物,2021(5):18-34. 被引量:1
-
7魏益民,钟爱亭,赵博.西汉河西走廊谷物及其籽粒特性考证[J].麦类作物学报,2022,42(5):572-577.
-
8杨石霞,许竞文,浣发祥.古人类对赭石的利用行为在其演化中的意义[J].人类学学报,2022,41(4):649-658. 被引量:1
-
9段宏振.磁山文化探索的反思与新释[J].南方文物,2022(3):43-57. 被引量:1
-
10张伟.饮食上的“保守主义”--夏家店下层文化生业策略研究[J].文博,2022(5):69-77. 被引量:1
-
1徐淑彬.沂蒙山区旧石器考古的新收获[J].临沂师专学报,1987,21(1):63-70. 被引量:1
-
2一万年前的惊人壁画[J].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13(1):41-41.
-
3刘显利,罗桐香.过渡时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程与基本经验[J].兰台世界,2017(10):81-84.
-
4郎眉宁.浅论先秦至清代新疆与内地的关系[J].实事求是,1996(5):56-58.
-
5兴隆洼文化[J].西部资源,2006,0(1):57-57.
-
6’96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J].民族艺术,1997(1):200-203.
-
7梁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124-127. 被引量:2
-
8买玉华.浅论金树仁主新[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3):62-64.
-
9资讯·国内[J].大众考古,2014(1):10-11.
-
10刘扬.关于旧石器时代石制工具定义的探讨[J].南方文物,2013(4):119-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