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壮侗语族与藏缅语族诸民族中的多声部民歌之比较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在25个民族中保存和流传着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这些民族是:汉、壮、布依、傣(花腰)、侗、毛南、仫佬,彝、哈尼、白(勒墨)、傈僳、纳西、拉祜、景颇、羌、藏(阿尔麦),苗、畬、瑶,土家,佤,高山,朝鲜,俄罗斯。从语言系属的分布情况来考察,这些民族虽然涉及了我国全部的五大语系(即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阿尔泰语系和印欧语系)。
作者
樊祖荫
出处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4-17,共4页
Chinese Music
关键词
多声部民歌
壮侗语诸族
藏缅语族
壮侗语族
和声音程
傈僳族
民族
侗族大歌
纳西族
织体形式
分类号
J607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7
同被引文献
398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15
参考文献
5
1
樊祖荫.
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种类及其音乐特征[J]
.中国音乐学,1992(1):50-62.
被引量:29
2
樊祖荫.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式研究[J]
.艺术探索,1991,5(1):1-10.
被引量:10
3
樊祖荫.
多声部民歌的和声特点[J]
.中国音乐,1988(4):24-29.
被引量:13
4
张光荣,江国荣.
阿尔麦人(藏族)二声部民歌概述[J]
.音乐探索,1985(3):39-45.
被引量:6
5
樊祖荫.
广西仫佬族民歌的风格特点[J]
.人民音乐,1985(5):36-38.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1
1
张光荣,江国荣.
阿尔麦人(藏族)二声部民歌概述[J]
.音乐探索,1985(3):39-45.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57
1
樊祖荫.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形式研究[J]
.艺术探索,1991,5(1):1-10.
被引量:10
2
伍国栋.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上)[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10-19.
被引量:19
3
樊祖荫,赵晓楠.
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三)[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4):90-97.
被引量:8
4
康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婚俗歌曲研究综述[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1):15-20.
被引量:4
5
董阳.
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J]
.四川戏剧,2006(5):109-111.
被引量:7
6
董阳.
对四川黑水地区尔麦人二声部民歌的几点研究[J]
.四川戏剧,2006(6):100-101.
7
樊祖荫.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及展望[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3):21-26.
被引量:11
8
谭永局.
试论地理环境对四川羌族民歌的影响[J]
.音乐创作,2009(6):146-148.
被引量:4
9
胡红.
川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人类学评述[J]
.四川戏剧,2009(6):107-110.
被引量:2
10
张蕾蕾,金艺风.
论羌族“劳动歌”的收集与分类[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19-20.
同被引文献
398
1
吴凡.
民歌的流传变异性刍议——以民歌《打花鼓》与《凤阳花鼓》为例[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3):35-36.
被引量:8
2
黄羽.
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对壮族歌圩的影响——从壮族歌圩的源流看其社会功能的转变[J]
.艺术探索,2006,20(6):23-25.
被引量:4
3
冯光钰.
从地域文化看曲艺唱腔流派[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4):7-13.
被引量:7
4
袁征.
梅山民歌考源——梅山民歌系列研究之一[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3):12-17.
被引量:8
5
林贵雄.
论壮族民歌特点在创作中的保持与创新[J]
.艺术探索,2001,15(5):10-13.
被引量:4
6
李萍.
论百色市壮族歌圩的源流与价值[J]
.百色学院学报,2009,22(2):121-124.
被引量:6
7
余咏宇.
土家族哭嫁歌与其他土家民歌风格之比较[J]
.中国音乐学,2000(4):41-61.
被引量:12
8
孟宪辉.
“改土归流”与土家族民歌[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S1):32-33.
被引量:10
9
杜亚雄.
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之回顾[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2):5-11.
被引量:12
10
斯琴高娃.
谈蒙古族民歌的范围及种类的划分[J]
.内蒙古艺术,2000(1):39-41.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0
1
伍国栋.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拓展(上)[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10-19.
被引量:19
2
范秀娟.
少数民族民歌研究的艺术人类学意义[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6):68-71.
被引量:5
3
贾建伟.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跨文化比较研究[J]
.音乐探索,2008(1):13-19.
被引量:9
4
乔建中.
音乐文化与地理空间--近三十年来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J]
.音乐研究,2011(3):5-18.
被引量:63
5
张伯瑜.
“跨界”能否成为国际化概念——“跨界”高层论坛之后的思考[J]
.音乐研究,2014(1):5-10.
被引量:9
6
杨曦帆.
区域音乐研究实践——再论民族音乐学在“藏彝走廊”学说中的探索[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1):108-114.
被引量:8
7
高敏.
20世纪末叶壮族音乐研究回顾与展望系列之壮歌研究[J]
.歌海,2016(2):61-77.
被引量:2
8
余亚飞.
回溯·反思: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动态与思考[J]
.民族艺术研究,2018,31(4):90-100.
被引量:2
9
孟珠,孟凡玉.
樊祖荫先生羌族多声部民歌研究的启示[J]
.音乐探索,2020(2):103-109.
被引量:1
10
朱腾蛟.
壮族多声部民歌的表演实践与认知模式[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3(4):108-122.
二级引证文献
115
1
文飞,白雪梅.
民歌的文化功能与生态图景——评何晓兵《中国传统民歌赏析》[J]
.音乐教育与创作,2024(7):75-79.
2
赵君,郭宇,王振波,苏娜.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民歌类非遗项目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J]
.山东艺术,2024(1):6-23.
3
孙莉.
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倾向透视[J]
.通俗歌曲,2013,0(3):33-35.
被引量:1
4
李银兵,甘代军.
试论戏曲艺术研究的人类学转向[J]
.戏曲艺术,2008,29(4):13-16.
被引量:1
5
刘艺.
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101-103.
被引量:3
6
肖珺.
“核腔”理论应用现象的初步研究[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3):49-55.
被引量:1
7
刘芬.
“核腔”理论研究与运用综述[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3):56-60.
8
肖珺.
“核腔”理论应用现象的初步研究[J]
.艺术百家,2011,27(A01):328-333.
9
蔡际洲,许璐.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关于学术规范的审视与学术创新的反思[J]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4):191-202.
被引量:16
10
袁梦.
“核腔”理论应用现象之研究[J]
.黄河之声,2011(20):94-95.
1
樊祖荫.
论壮侗语族诸民族的多声部民歌[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1):69-75.
被引量:9
2
揭冰.
壮侗藏缅语族民歌演唱风格及发声特点之比较[J]
.艺术探索,1998,12(S1):225-227.
3
傅湘仙.
壮侗语族恋俗音乐的活动方式[J]
.中国音乐,1996(1):78-80.
4
杨秀昭.
壮侗语族音乐三题[J]
.中国音乐,1996(1):73-75.
被引量:2
5
杜亚雄.
汉藏语系及其诸民族的传统音乐[J]
.中国音乐,1994(3):22-24.
被引量:3
6
樊祖荫.
壮侗语诸族民间音乐原始形态的初步构拟[J]
.艺术探索,1997,11(S1):155-161.
被引量:1
7
赵毅.
壮侗语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共性综合考察[J]
.艺术探索,1997,11(S1):165-174.
被引量:1
8
傅湘仙.
壮侗语各民族恋俗音乐文化考[J]
.民族艺术,1995(4):90-108.
被引量:5
9
赵毅.
壮侗语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共性综合考察[J]
.艺术探索,1996,10(3):31-39.
被引量:2
10
杨永红.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J]
.黄河之声,2011(15):43-44.
被引量:1
中国音乐
199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