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毛泽东革命外交战略的起源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毛泽东自从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一直认为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他认识国际事务的出发点,是力图正确评价中国革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国际形势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有关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政策和态度。
作者
牛军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
出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19,共19页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革命
苏联
国际统一战线
国际形势
外交战略
国际事务
半殖民地
统一战线政策
帝国主义国家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65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56
同被引文献
65
1
刘德斌,李东琪.
“全球南方”研究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J]
.思想理论战线,2023(1):79-90.
被引量:36
2
石源华.
论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7(5):38-50.
被引量:16
3
刘建平.
苏共与中国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确立[J]
.历史研究,1998(1):77-95.
被引量:8
4
杨奎松.
华德事件与新中国对美政策的确定[J]
.历史研究,1994(5):104-118.
被引量:23
5
G.冈萨雷斯,汤小■.
何谓“中等强国”?[J]
.国外社会科学,1986(6):43-44.
被引量:17
6
王朝文.
论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43-49.
被引量:1
7
牛军.
论中苏同盟的起源[J]
.中国社会科学,1996(2):179-196.
被引量:24
8
牛军.
论新中国对美政策的形成[J]
.美国研究,1996,10(4):94-110.
被引量:6
9
张强.
6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演变与调整的缘起[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5):35-45.
被引量:4
10
罗时平.
毛泽东“中间地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2):33-35.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4
1
李博一.
从抗争到引领: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的历史变迁[J]
.理论研究,2024(3):42-51.
被引量:2
2
牛军.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J]
.历史研究,1999(5):23-42.
被引量:43
3
刘建平.
毛泽东的美国观与新中国“一边倒”国际战略的形成[J]
.中国社会科学,1999(5):155-171.
被引量:14
4
门洪华,王文琦.
争取“中间地带”:理论探索、战略实践与中国取向[J]
.社会科学,2024(9):116-134.
二级引证文献
56
1
张雨菱.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述论[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20(4):79-85.
2
赵辉兵.
试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对美政策[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3):35-39.
3
吴殿廷,赵林,张明,吴昊.
三角稳定原理与中国的外交策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1):100-106.
被引量:4
4
陈安全.
新中国成立与亚洲冷战的形成——国际体系转变的一个解读案例[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29-33.
被引量:1
5
陈宾,吕彩云.
援越抗法与抗美援朝战略抉择的共同性[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112-116.
6
胡礼忠.
中国学术界关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研究述评[J]
.历史教学问题,2005(6):77-85.
被引量:5
7
刘建平.
国际战略与中国外交[J]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13(1):13-20.
被引量:4
8
范宏伟.
从外交部解密档案看建交初期(1949~1953)的中缅关系[J]
.云南社会科学,2008(2):135-139.
被引量:7
9
沈志华.
求之不易的会面:中苏两党领导人之间的试探与沟通——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一)[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1):1-13.
被引量:11
10
关锦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J]
.北京党史,2009(5):30-34.
被引量:5
1
郑金标.
试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关系[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0(11):32-32.
2
吴友石.
谈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5,0(Z1):21-24.
3
陆懋曾.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J]
.春秋,1995,0(4):1-1.
4
骆美玲.
抗美援朝中争取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斗争[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8(5):115-120.
5
张同乐.
简论中共关于建立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9(S1):66-69.
被引量:1
6
龙光尧.
论抗战时期我党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J]
.凯里学院学报,1996,20(1):1-6.
7
任杰.
一代统战楷模陈毅[J]
.四川统一战线,2001,0(10):12-12.
8
彭训厚.
论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J]
.军事历史研究,1998,12(1):74-81.
9
李畅培.
升华[J]
.红岩春秋,1996,0(3):12-18.
10
刘才.
东江纵队在港九地区协同盟军作战片断[J]
.军事历史,1986(3):48-49.
近代史研究
1992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