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学刊》
1987年第4期27-31,共5页
Seeking Truth
同被引文献24
-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24(1):21-26. 被引量:1475
-
2郭湛.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J].教学与研究,1993(5):31-36. 被引量:7
-
3李火林.论个体主体的功能性结构[J].青海社会科学,1993(5):43-47. 被引量:1
-
4汪永祥.我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J].江淮论坛,1987(2):1-4. 被引量:2
-
5郭湛.人的主体性的进程[J].中国社会科学,1987(2):55-64. 被引量:41
-
6曾利沙.论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从译者主体思维特征看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典型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5):114-118. 被引量:10
-
7曾利沙.论翻译的艺术创造性与客观制约性——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个案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7(2):5-8. 被引量:20
-
8孙承叔 王东.《作为历史过程主体的人》[J].江海学刊,1987,(4).
-
9薛德震 杨昭.《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J].江海学刊,1987,(2).
-
10康德.判断力批判(上)[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二级引证文献11
-
1王子朴,杨铁黎.体育赛事类型的分类及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6):24-28. 被引量:112
-
2徐晓波,王圣扬.司法主体性理念对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意义[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07,22(5):108-112.
-
3王维国.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理路之反思[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4):11-16. 被引量:1
-
4王维国,刘宝东.新时期我国认识论研究评述[J].教学与研究,2001,12(12):57-60. 被引量:4
-
5杨洁.对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反思:困境与出路[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7,24(2):51-55. 被引量:1
-
6杨洁.论文化外译过程中翻译理据的选择原则[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7,19(3):129-135. 被引量:2
-
7张倩.我国新世纪前十五年的译者主体性研究:现状与反思——基于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的数据统计[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6):95-100. 被引量:2
-
8徐荣嵘.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爱在集市》中译本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21,20(1):89-92.
-
9杨洁.翻译理据论[J].语言与翻译,2021(3):54-59.
-
10周志宇.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与创新[J].今古文创,2022(48):66-68. 被引量:2
-
1李焕德,李慧臣.论实践的主体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2(3):50-53.
-
2周世健.实践主体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59-62.
-
3简定玉.试论社会调查研究的性质和功能[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0(3):41-46.
-
4黄文华,黄见德.主体认知结构探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6(2):86-91.
-
5异宾.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之新探[J].天府新论,1986(1):24-28.
-
6王永昌.论实践本质[J].中国社会科学,1991(4):3-18. 被引量:13
-
7朱有志.简述实践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10(3):45-47.
-
8王力平,刘荣.出场与在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视阈下的中国经验[J].青海社会科学,2013(6):65-70. 被引量:4
-
9黄元勇.哲学——批判与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1987(11):22-27.
-
10张南.试论作为认识对象的实践[J].人文杂志,1987(1):2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