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屈肘肌疲劳与其肌电/肌力比值、兴奋性和电—机械延迟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前言及文献概述疲劳是指由于身体活动而引起的机能暂时降低的现象。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疲劳,才能给机体以足够的刺激量,使其获得超量补偿的效果,进而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但疲劳若超过一定限度,反而会给机体带来损害。因此,研究疲劳产生的机制及其对机体发生的生理变化。
作者
周石
高强
机构地区
北京体育学院
出处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83年第3期81-93,共13页
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关键词
肌肉疲劳
实验结果
兴奋性
肌电活动
表面肌电图
肌力
影响因素
肌纤维
延迟变化
最大等长收缩
分类号
G807.4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9
1
马力宏.
电机械延迟(EMD)及其研究趋向[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8,3(2):37-39.
被引量:6
2
马力宏.
反应时、电机械延迟之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8,3(4):26-29.
被引量:17
3
王巨文,杜辉.
低氧训练引起的生理学反应及其对人体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J]
.体育研究与教育,2009,24(S1):123-125.
被引量:2
4
王奎,刘建红,宋刚.
sEMG技术在评价运动性疲劳方面的方法及应用[J]
.安徽体育科技,2004,25(3):49-51.
被引量:58
5
聂金雷,张勇.
运动性疲劳的肌电图特征[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2):48-52.
被引量:31
6
王健.
等长负荷诱发腰部脊竖肌疲劳时sEMG的变化[J]
.中国体育科技,2000,36(12):17-18.
被引量:8
7
高强,尹吟青.表面肌电图自动分析的应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5(02).
8
Graeme A. Wood.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local muscular fatigue effects upon human visual reaction time[J] 1979,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and Occupational Physiology(4):247~257
9
杨晓晔,熊开宇.
积分肌电对青年男子股四头肌的疲劳评价[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384-386.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
3
1
周石,熊开宇.
对肌肉疲劳过程中电——机械延迟变化规律的探讨[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9,13(3):29-35.
被引量:4
2
吴风华.
对体操训练中延迟性肌肉酸痛机制的探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96-98.
被引量:1
3
张雅祺.
急性低氧抗阻练习对下肢肌肉募集和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影响[J]
.中国体育科技,2019,55(2):37-46.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
16
1
陈亚斌,曹丽娜,毛农选.
“攻防格斗应答能力测试仪”在散打运动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科学,2004,24(11):74-78.
被引量:2
2
李今亮,张力为.
对运动员反应时问题的探讨(综述)[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3):31-36.
被引量:23
3
麻文慧,范家成,周越,汤一铸.
赛艇运动员2000m测功仪测试中主要用力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14,33(12):1075-1078.
被引量:5
4
姜宏斌.
田径短跨项目起跑反应时与运动成绩关联的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5):469-475.
被引量:11
5
赵丽,韩鹏,张国强,张翔.
延迟性肌肉酸痛实验模型及年龄特征分析[J]
.湖北体育科技,2016,35(8):703-706.
6
李淮北.
MVIC运动与大学生男子短跑运动员的激活后增强效应的关联性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41(4):68-72.
被引量:1
7
段佳妍,梅涛,晏冰,顾壮壮,梁丽娟,张之豪,李燕春.
PIEZO1基因SNP与抗阻训练效果敏感性关联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5):59-69.
被引量:4
8
王子牛,李小涛,吕松泽,蒙鹏君,张剑锋,王惠娟.
高强度运动锻炼在载人航天飞行失重防护中的应用与展望[J]
.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3):235-242.
被引量:2
9
耿宇,吴雪萍.
血流限制与高强度组合力量训练对残奥高山滑雪运动员下肢肌肉肌力和募集能力的影响[J]
.体育科学,2021,41(8):19-24.
被引量:7
10
常龙强.
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项目专项力量训练策略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1):39-41.
被引量:2
1
陶德悦.
第五章 为锻炼柔韧性制定的身体运动计划[J]
.体育学刊,1999,6(4):127-128.
被引量:13
2
琉子友男,马力宏.
肌纤维类型以及肌肉横断面积对个体最大等长收缩力量的影响[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87,2(4):5-5.
被引量:1
3
金雯,王煜.
减量训练对大鼠骨骼肌最大等长收缩力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06,13(2):66-68.
被引量:2
4
肖国强.
对乳酸在肌肉疲劳中作用的再认识[J]
.体育科学,2007,27(9):92-96.
被引量:14
5
哈基宁,沙峰,杨志俊.
举重、力量举和健美运动员神经肌肉运动能力比较[J]
.山东体育科技,1993,15(1):23-27.
6
孙光英.
北京体育学院高强副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7
肌疲劳的生化学[J]
.山东体育科技,1990,12(4):62-62.
8
黄志强.
应用sEMG评价股外侧肌疲劳的实验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2):126-128.
9
Francisco Pradas,Carlos de Teresa,Maricarmen Vargas,Rafael Herrero.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有力臂最大等长收缩力的评估(英文)[J]
.体育科研,2005,26(3):86-89.
被引量:1
10
张立,王仁纲.
不同形式肌肉收缩时肌电参数变化特征及机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2):49-53.
被引量:6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83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