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給社会趣味一記耳光
被引量: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这是我们给读者们的第一个新的、出乎意料的东西。只有我们才是我们时代的面貌。时代的号角由我们通过语言艺术吹响。过去的东西很困难。学院派和普希金比象形文字还难于理解。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从现代生活的轮船上扔出去。谁不忘初恋,谁就不会了解最终的爱情。
作者
Д.布尔柳克
亚历山大.克鲁乔内赫
B.马雅可夫斯基
维克多.赫列勃尼科夫
张捷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2期131-132,共2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普希金
语言艺术
趣味
托尔斯泰
象形文字
学院派
现代生活
爱情
时代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76
同被引文献
32
1
王宁.
传统与先锋 现代与后现代──20世纪的艺术精神[J]
.文艺争鸣,1995(1):36-41.
被引量:12
2
曾军.
超越文学:托多洛夫的对话主义转向[J]
.学习与探索,2015(6):127-135.
被引量:7
3
陈思和.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6):1-17.
被引量:51
4
陈思和.
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J]
.文学评论,2006(1):6-14.
被引量:8
5
王嘉良.
“先锋与常态”:建构新的文学阐释模式的需要和可能[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274-281.
被引量:5
6
刘勇.
从历时到共时:建构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坐标 有关“陈、吴对话”的一些思考[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6):282-287.
被引量:3
7
赵毅衡主编.《符号学文学论文集》,36,43,56,59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文艺学与新历史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81.
9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 顾亚铃译.巴赫金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8..
10
佛克马 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8,3..
引证文献
4
1
陈思和.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6):1-17.
被引量:51
2
陈思和.
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J]
.文艺争鸣,2007(3):59-68.
被引量:28
3
曾军.
结构主义视野中的体裁历史诗学:托多洛夫与巴赫金的诗学对话[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2):80-90.
4
李梦婷.
被“击中”的普希金——《诗人之死》后普希金形象的多重解读[J]
.文化学刊,2023(1):79-83.
二级引证文献
76
1
赵斌,王达敏.
中国小说现代转型中的空间“流动性”[J]
.江西社会科学,2022,42(12):103-110.
2
杨友鹏,邹凌雁.
五四文学的符号化建构历程[J]
.汉字文化,2019,0(20):38-39.
3
陈稼泠.
美术界的"第三种人" ——论民族危机中决澜社的困境与潜变[J]
.艺术科技,2019,0(21):77-81.
4
李楠.
海派文学、现代文学的通俗化走向[J]
.文学评论,2008(3):116-121.
被引量:6
5
王嘉良.
革命“乌托邦”书写:左翼浪漫文本的“先锋性”呈示[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2):189-193.
被引量:1
6
陈思和.
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J]
.文学评论,2006(1):6-14.
被引量:8
7
张光芒,童娣.
2005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述评[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4(1):137-144.
被引量:3
8
陈思和.
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J]
.文艺争鸣,2007(3):59-68.
被引量:28
9
李楠.
京沪两地晚清、民国小报的语言文化现象[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3):34-42.
被引量:3
10
冯鸽.
不同的文学史观与不同的文学史分期[J]
.文艺争鸣,2007(11):85-87.
被引量:2
1
郑体武.
俄国未来派大师赫列勃尼科夫[J]
.外国文学研究,1991,13(2):28-34.
2
原野.
我不过是个哭泣的孩子——马雅可夫斯基《你为什么叫我诗人》赏析[J]
.初中生(锐作文),2016,0(3):88-90.
3
邵杰.
“离合诗”的源流与兴衰[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32(4):59-62.
4
兴安,刘玉浦.
跟波希米亚式的京味小说家闲聊——访王艾[J]
.作家,2001,0(12):68-72.
5
钟禾.
一针见血[J]
.杂文选刊,2013,0(5):32-32.
6
常青.
“如画”的风景——论克劳德·洛兰在英国的历史影响[J]
.美苑,2015(2):49-51.
被引量:1
7
常青.
“如画”的风景 论克劳德·洛兰在英国的历史影响[J]
.新美术,2015,36(3):118-121.
被引量:1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