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问题初探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人类认识史上和人的具体认识过程中,根据认识程度的深浅和机制的不同,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基本阶段,是必要的。但是过去流行的观点却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作了简单化的理解,实际上是把二者截然分开,绝对对立起来。它把感性认识等同于生理学上讲的第一信号系统,等同于动物式的感性直观;
作者
梁映东
机构地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出处
《哲学研究》
1982年第4期24-31,共8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关键词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人类认识史
感性直观
认识过程
生理学
绝对对立
认识程度
简单化
问题初探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43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43
1
高淑贞.
《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贡献[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6):19-20.
被引量:2
2
田心铭.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是两因素又是两阶段[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3(1):50-57.
被引量:3
3
赵宋光.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奥秘[J]
.现代哲学,1986(2):23-27.
被引量:5
4
袁贵仁.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兼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论[J]
.天津社会科学,1985(3):32-37.
被引量:7
5
郑庆林.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本质区别[J]
.学术月刊,1984,16(3):23-28.
被引量:2
6
顿占民.
关于认识阶段的划分与感性、知性、理性问题[J]
.哲学研究,1984(2):36-44.
被引量:3
7
武步云.
也谈认识发展的阶段问题[J]
.哲学研究,1984(2):45-50.
被引量:2
8
王成艺.
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J]
.社会科学战线,1983(3):9-17.
被引量:1
9
胡吉良.
感性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形式和因素[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2(4):15-22.
被引量:4
10
孙云.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J]
.哲学研究,1982(9):22-27.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5
1
任金丽.
认识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综述[J]
.哲学动态,1984(5):1-4.
被引量:1
2
万恩德.
基于接受理论的档案概念社会化现象透视[J]
.北京档案,2017,0(5):19-22.
被引量:2
3
曹月旺.
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J]
.长江丛刊,2019,0(6):174-174.
4
王小英,刘思源.
幼儿深度学习的感性认识基础及其发展趋势[J]
.学前教育研究,2023(7):1-12.
被引量:3
5
李端.
王阳明主体能动性原则论[J]
.运城学院学报,1986,7(1):8-22.
二级引证文献
6
1
韩强.
儒家心性论的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72-80.
2
杨棉月.
从前理解学说看高校档案工作[J]
.兰台内外,2019(21):13-14.
被引量:1
3
邢慧.
社会档案意识形成过程透视——基于认识论的视角[J]
.北京档案,2019,0(11):19-22.
被引量:5
4
杨梅芳.
基于一日生活的幼儿养成教育[J]
.学前教育研究,2024(3):87-90.
被引量:2
5
储可,孙彦.
绘本教学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实现路径[J]
.教育观察,2024,13(9):108-112.
被引量:1
6
周隽琰.
区域活动支持幼儿有意义学习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2024(9):83-86.
被引量:2
1
杜望明.
關於認識的兩個階段与兩种信號系统關係問題的討論情况[J]
.哲学研究,1955(2):94-94.
2
张铭,陈小炜.
对感性认识的一些看法[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2):24-25.
被引量:1
3
周莉.
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0(1):14-16.
被引量:1
4
陈瑛.
关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几个问题[J]
.哲学研究,1983(10):69-76.
被引量:1
5
孙显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基本阶段[J]
.哲学研究,1984(10):16-22.
被引量:1
6
孙正聿.
三组基本范畴与三种研究范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与逻辑[J]
.社会科学战线,2011(3):1-8.
被引量:20
7
国内教会消息[J]
.天风,2001(11):53-54.
8
刘通.
从主客体关系看西方哲学历史进程[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14-16.
9
陈家麟.
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研究的认识论意义[J]
.哲学研究,1987(7):39-43.
被引量:2
10
陈鑫.
“圣人”与“实相”——僧肇对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的论述[J]
.五台山研究,2009(4):7-11.
哲学研究
198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