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人口学刊》
CSSCI
1997年第4期34-38,共5页
Population Journal
同被引文献62
-
1黄晨熹.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征与社区化管理──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1999,23(4):53-58. 被引量:32
-
2李玲.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两种迁移类型的变化[J].人口研究,1999,23(4):59-64. 被引量:9
-
3严善平.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8(2):69-76. 被引量:42
-
4宁越敏.90年代上海流动人口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7(2):9-16. 被引量:39
-
5蔡昉.迁移决策中的家庭角色和性别特征[J].人口研究,1997,21(2):7-12. 被引量:61
-
6赵文林.从中国人口史看人口压力流动律[J].人口与经济,1985(1):38-43. 被引量:9
-
7白光润,朱海森.中国大陆人口移动机制与调控对策[J].人文地理,1999,14(3):46-50. 被引量:9
-
8宋国臣,顾朝林.北京女性流动人口的家庭类型及其形成因素[J].人文地理,1999,14(2):16-19. 被引量:30
-
9谭琳,柯临清.目前中国女性婚姻迁移的态势和特点[J].南方人口,1998,13(2):41-45. 被引量:31
-
10孟延春,曹广忠.北京南部“浙江村”的结构、定位和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1997,12(4):9-14.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74
-
1唐鹏.成都平原城市群流动人口特征及影响[J].四川建筑,2006,26(z1):33-35.
-
2龚敏健,黄晨熹.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趋势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4):45-52. 被引量:16
-
3李扬,刘慧,汤青.1985-201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时空格局特征[J].地理研究,2015,34(6):1135-1148. 被引量:69
-
4王新峰.关于异地城市化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4,11(6):21-27. 被引量:10
-
5王曙光.深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问题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5,34(12):77-79. 被引量:1
-
6兰晓虹,王晶.中国劳动力迁移的综合理论框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38-41. 被引量:3
-
7徐玉莲,杨德权.我国GDP增长率与省际经济差异制约关系的实证分析[J].预测,2006,25(1):27-31.
-
8李永浮,鲁奇,周成虎.201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预测[J].地理研究,2006,25(1):131-140. 被引量:54
-
9赵军,刘琳,符海月.建国以来甘肃省人口重心迁移轨迹研究[J].西北人口,2006,27(2):35-36. 被引量:5
-
10鲁奇,王国霞,杨春悦,曾磊.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1990、2000)[J].地理研究,2006,25(5):765-774. 被引量:55
-
1文军.理性选择:从微观角度看中国农民外出就业的动因[J].社会学,2002(1):41-46.
-
2鲍淑贞,陈妙珠.论农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有效管理[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S):157-158. 被引量:1
-
3喻体宁.开展人口管理问题的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1981(6):72-75.
-
4尹建军.试析非公有制企业的劳资矛盾[J].理论与现代化,2008(3):84-90. 被引量:3
-
5金伯渔.加快农村人才的流动、吸纳和集聚[J].现代领导,2005(11):30-31.
-
6柴艳芳.关注人口安全,促进乡城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J].西北人口,2006,27(1):21-24. 被引量:4
-
7马洁.流动与家庭——农民外出就业与家庭关系研究综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6):65-66. 被引量:2
-
8申忠海.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要素导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1-5. 被引量:6
-
9王钦.再就业工程的市场性[J].西北人口,1998,19(3):34-36.
-
10沈卫平.论江苏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与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1993(4):3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