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西晋苟勖的《晋中经簿》,把群书按学术门类划分为甲、乙、丙、丁四大部类,到东晋李充撰《晋元帝四部目录》,修定四部次序,至清末以前,四部分类法一直是我国传统目录系统的分类标准。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介绍和引进中国,使中国传统的学术门类大为扩展。这样,传统目录系统也就无法反映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新书的状况,从而开始了向旨在反映近代学术发展的近代化趋势。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S1期102-106,共5页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