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马克思主义与波兰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声称他们已设计了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用以取代先辈的“空想”社会主义。理由是他们发现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创造了必要的生产力和革命无产阶级,这样他们就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已经完备无缺了。
作者
马克.A.盖勃特
胡润之
出处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986年第3期14-22,共9页
Issues of Contemporary World Socialism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
无产阶级
恩格斯
先决条件
团结工会
辛格
分类号
D033.4 [政治法律—政治学]
D507 [政治法律—国际政治]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
程文辉.
谈谈“灌输”[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0(1):53-53.
2
雅克.埃斯塔热,宋琪.
波兰危机与社会主义问题[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5(4):52-57.
3
K.多克图尔,朱行巧.
波兰危机及其根源、过程和后果[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6(1):51-56.
4
陈啟懋,柳光青,董拜南.
马克思主义与波兰危机的教训——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J]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1983(2):8-12.
5
沈志华.
1956:波匈事件的“中国因素”[J]
.同舟共进,2011(1):34-40.
被引量:1
6
姚润田.
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矛盾的理论与实践——从中国领导人参与处理波匈事件谈起[J]
.青海社会科学,2008(1):17-20.
7
柳光青.
苏共二十六大以来的苏联外交[J]
.国际展望,1982(6):2-12.
8
王洪敏.
中国在苏共处理波、匈事件过程中的态度与策略[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6):78-80.
9
胡莹.
1980年代初波兰危机与苏联的对策[J]
.学术论坛,2005,28(1):19-21.
10
孙兆文,贺静.
新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史回顾[J]
.沈阳干部学刊,1999(5):19-2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986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