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古汉语补语的移位
被引量: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问题还得从中古时期出现的语言事实谈起,许多学者都曾注意到唐宋以来动宾补三者词序的两种情况: (一) V<sub>1</sub>+O+V<sub>2</sub>(V<sub>2</sub>是动词或形容词,表示V<sub>1</sub>的结果。以下皆同)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杜甫诗) 复吹霾翳散,虚觉神灵聚。(同上)
作者
余志鸿
出处
《语言研究》
1984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关键词
不及物动词
上古汉语
形容词
带宾语
词序
语言结构
动补结构
汉语补语
使动用法
移位
分类号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7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49
同被引文献
37
1
梁银峰.
先秦汉语的新兼语式——兼论结果补语的起源[J]
.中国语文,2001(4):354-363.
被引量:15
2
胡斌彬.
先秦“于”字比较句考察[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2):74-76.
被引量:4
3
沈家煊.
语法研究的分析和综合[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2):1-7.
被引量:75
4
梅祖麟.
先秦两汉的一种完成貌句式──兼论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的来源[J]
.中国语文,1999(4):285-294.
被引量:25
5
曹国安.
使成式产生时期的确认[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27(1):112-115.
被引量:2
6
徐通锵.
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J]
.世界汉语教学,1998,12(1):12-22.
被引量:48
7
朱德熙.
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2(5):3-8.
被引量:136
8
祝敏徹.
使成式的起源和发展[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4(2):57-71.
被引量:13
9
耿振生.
古代汉语的动补结构和“以”字短语的语法功能[J]
.古汉语研究,1996(2):14-20.
被引量:4
10
何乐士.
从《左传》和《史记》的比较看《史记》的动补式[J]
.东岳论丛,1984,5(4):81-91.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8
1
高逢亮,匡鹏飞.
“V成”类形式动词及其词汇化[J]
.语言与翻译,2021(1):10-15.
被引量:1
2
胡敕瑞.
动结式的早期形式及其判定标准[J]
.中国语文,2005(3):214-225.
被引量:43
3
肖贤彬.
动补结构“隔开式”的历时遗存[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64-67.
被引量:2
4
萧红.
《洛阳伽蓝记》的结果补语[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55(1):98-102.
5
章新传,廖军凯.
《史记》比较句及其汉语史价值研究[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6,36(4):39-48.
被引量:1
6
Liulin Zhang.
Three Types of Change-of-State Events in Human Conceptualization:Evidence from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Verbal Compounds[J]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2022,8(2):115-143.
7
趙長才.
“打头破”类隔开式动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
.汉语史学报,2004(1):54-60.
被引量:3
8
章新传,吴立,牟玉华.
从《史记》用例看连动式的由来及其发展状态[J]
.新余学院学报,2016,21(6):60-64.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9
1
蒋绍愚.
从八部书看中古汉语语法[J]
.历史语言学研究,2023(1):1-20.
2
董紫薇,曹祝兵.
“破”类词语同一性及其历史演变探究[J]
.绥化学院学报,2022,42(12):64-68.
被引量:1
3
李瑞.
汉语双音动补合成词的现状和形成机制[J]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9(1):172-182.
4
孙书杰.
动结式研究述评[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4):86-88.
被引量:1
5
杨作玲.
中古“Vt+使役动词+O+Vi”格式流变的探析[J]
.南开语言学刊,2009(2):81-89.
被引量:1
6
帅志嵩.
对古代汉语作格动词研究的检讨[J]
.南开语言学刊,2012(1):97-109.
被引量:2
7
于璐.
使成式判断标准的分析研究简述[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19(3):65-67.
被引量:1
8
胡敕瑞.
“去”之“往/至”义的产生过程[J]
.中国语文,2006(6):520-530.
被引量:20
9
李振东,张丽梅,韩建.
古汉语双音复合词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述评[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1):74-76.
被引量:2
10
周俊勋.
“因”表时间和原因的关联性[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3-30.
被引量:2
1
王全义,孙益民.
汉语、英语在委婉语上的异同[J]
.枣庄师专学报,1996(1):61-62.
2
黄子房.
类书和《幼学琼林》[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132-135.
被引量:3
3
竺雄扬.
也谈“了”字的用法[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0(2):34-35.
4
姚垚.
民字本义试探[J]
.学术论坛,2001,24(3):98-99.
被引量:2
5
李思明.
从变文、元杂剧、《水浒》、《红楼梦》看选择问句的发展[J]
.语言研究,1983,3(2):158-167.
被引量:15
6
李冬香.
湖南岳阳县方言音系及其性质[J]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5):29-33.
被引量:2
7
王守雪.
泰山雄风潇湘魂——杜甫诗的精神[J]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3(3):20-22.
8
刘袁.
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比分析杜甫诗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5(5):58-60 63.
被引量:4
9
戴丽莎.
初三备考二三事[J]
.广西教育,2005(09C):8-8.
10
乔全生.
晋方言古支微(灰)韵同韵史[J]
.晋中学院学报,2008,25(1):1-6.
被引量:5
语言研究
198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