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柏格森生命哲学与中国现代思想界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柏格森生命哲学与中国现代思想界董德福以伯格森(1859—1941)为代表的生命哲学是在对西方近代智识至上主义和科技文明之流弊作深刻反省的基础上产生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它把生命看作是世界的真正基础和唯一实在,将人类生命现象神秘化,强调生命之流的创造进化和...
作者
董德福
机构地区
江苏理工大学政法系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1期88-93,共6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生命哲学
柏格森
朱谦之
现代思想
马克思主义
历史哲学
人生哲学
熊十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
生命之流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3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53
1
黄楠森.
人学的对象和基本内容[J]
.高校社会科学,1990(5):56-62.
被引量:3
2
邹诗鹏.
生存论转向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J]
.现代哲学,2002(1):27-32.
被引量:8
3
贺来.
实践与人的现实生命——对“生存论本体论”的一点辩护[J]
.学术研究,2004(11):46-51.
被引量:19
4
梁培宽.
朱谦之与梁漱溟的半个世纪友谊[J]
.世界宗教文化,2000(1):28-29.
被引量:3
5
杨耕.
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转向”[J]
.哲学研究,2001(12):11-13.
被引量:19
6
郭娅妮.
抽象的抒情——论三十年代沈从文的“作家论”[J]
.重庆社会科学,2006(2):72-75.
被引量:4
7
张再林.
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身体性[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4):10-17.
被引量:17
8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M]//刘洪涛,杨瑞仁.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53.
9
林文光.陈独秀文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
10
熊十力.与友论薪唯识论.学原,1947,(1).
引证文献
5
1
赵立彬.
西方理论与朱谦之的文化学思想——以《文化哲学》为中心[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44-49.
被引量:1
2
韩鹏云,侯博.
新文化运动前后柏格森思想传播与中国现代思想思潮的流变[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1):104-108.
被引量:1
3
郭景华.
“抽象的抒情”与“乡下人”的文学理想——关于沈从文《抽象的抒情》的再解读[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31(4):7-11.
被引量:1
4
张懿,孙熙国.
马克思人学观与生命观异同辨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20(5):39-44.
被引量:7
5
卢应霞.
天、地、人相融共处——《亚鲁王》的生命哲学及当代价值[J]
.今古文创,2024(31):13-16.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王薇,陈小平.
习近平“生命至上”理念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马克思主义学刊,2021(2):59-65.
被引量:1
2
黄蕾.
西方史学之东渐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以朱谦之为中心的考察[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83-88.
被引量:1
3
李玲.
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文学叙事抒情性的转变[J]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9,0(9):102-104.
4
史锡哲.
自由与生命关系的哲学透视——兼论生命自由论的当代建构[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4(2):25-34.
被引量:3
5
保虎.
“真的”与“否定的”:马克思生命哲学意涵新解[J]
.社会科学论坛,2023(1):15-27.
6
张懿.
马克思有无生命观?——对两种论争的批判性考察[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3):42-46.
7
孙刚成,徐艺心.
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演进与调适——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角[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4(3):55-68.
被引量:1
8
张懿,孙熙国.
马克思主义医学观融入高校医学生思政课教学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7):79-82.
被引量:1
9
李雅娟.
“担荷之美”:废名长篇小说《桥》的思想意义[J]
.文学评论,2024(6):91-99.
10
陈毅捷,李潇楠.
基于马克思人学视角下城市应急救护数字化转型研究[J]
.秦智,2024(12):16-18.
1
周伟,封孝伦.
美来自生命──20世纪西方美学巡礼[J]
.贵州社会科学,1999(4):38-44.
2
马正应.
老庄虚静论与生命之流[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25(2):60-63.
3
尚新建.
论爱默生的“自立”概念[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3-10.
4
林蓉.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影响[J]
.时代经贸(下旬),2013(11):251-252.
5
学愚.
上座部佛教系列谈之四──无我与轮回[J]
.法音,1996(6):4-9.
被引量:2
6
郝鸿军,贾丽萍.
后现代合法性的确立[J]
.社会科学战线,2007(2):261-263.
被引量:1
7
李燕杰.
神州文化开新元 华夏智慧铸国魂[J]
.教育艺术,2017(3):1-1.
8
张中.
何谓“生成”?——论德勒兹的“生成”观念[J]
.文艺评论,2016(1):69-75.
被引量:12
9
张实龙.
慈湖先生“本心论”发微[J]
.浙江学刊,2011(3):82-84.
被引量:1
10
刘成纪.
生命之流与审美之变[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0(4):82-89.
天津社会科学
1996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