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谈青铜器修复
被引量:
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中国古代青铜器因收藏环境改变引起青铜器不能稳定存在的;或因地下墓葬塌陷、地层变化使青铜器被挤压变形、撞击使青铜器残破或缺损的;青铜器存在有害锈等可发展病害,影响完好存在的;青铜器表面被附着物覆盖,需要研究覆盖物下的文字、花纹等科技信息的;都需要进行修复。
作者
贾文忠
机构地区
北京农业展览馆
出处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8年第2期57-65,共9页
China Cultural Heritage Scientific Research
关键词
古代青铜器
文物修复
粉状锈
焊接强度
花纹
腐蚀产物
氧化亚铜
电化学腐蚀
方法
超声波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24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1
1
祝鸿范,周浩,蔡兰坤,张东曙.
银器文物的变色原因及防变色缓蚀剂的筛选[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13(1):15-20.
被引量:22
二级参考文献
1
1
方景礼,蔡孜.镀银层的变色与防护——机理与方法[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8(05).
共引文献
21
1
杜开立,李煜均,张蒙.
漫谈馆藏古代金属货币的保护[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0(6):73-74.
2
祝鸿范,周浩,蔡兰坤,张东曙.
银器文物缓蚀处理抗光照腐蚀的研究[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13(2):1-7.
被引量:6
3
程学忠.
如何做好民族银器(饰)的保护工作[J]
.四川文物,2005(4):91-94.
4
罗曦芸,吴来明.
陈列银币变色原因初步分析[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6,18(2):14-19.
被引量:17
5
袁军平,王昶,申柯娅,肖冬林.
银合金抗变色试验及其评价方法述评[J]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6,8(3):36-39.
被引量:3
6
马菁毓,张可,程博,董丹其.
福建唐代陈元通夫妇墓出土银质文物的微观结构分析[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21(3):59-66.
被引量:7
7
杨长江,梁成浩,张旭.
银变色研究的进展[J]
.材料保护,2010,43(1):38-42.
被引量:6
8
杨颖东,王宁.
四川邛崃一批出土银元的分析与除锈保护[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22(3):69-75.
被引量:2
9
梁成浩,杨长江,黄乃宝,金光明,潘书.
银币变色机理研究进展[J]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11,31(3):165-172.
被引量:6
10
王菊琳,栾莉,张治国,马清林.
宋代银制品模拟样品在Na_2S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及其产物[J]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3,25(1):1-6.
同被引文献
24
1
赵西晨.
唐代鎏金铜碗的修复保护[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8,10(1):44-49.
被引量:5
2
马清林,卢燕玲,黄志强.
灵台青铜器保护方法述要[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7,9(2):1-8.
被引量:13
3
胡家喜.
变形青铜器的加温矫形[J]
.江汉考古,1986(3):87-89.
被引量:7
4
高英.
中国古代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一) 铜器焊接[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980(0):168-193.
被引量:7
5
万辅彬,李世红,蒋廷瑜,邱钟仑,韦显初,农学坚,华觉明,杨年,凌越,谭德睿,徐惠康.
世界铜鼓之王──北流型101号铜鼓铸造工艺研究[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5,7(1):11-20.
被引量:6
6
李新秦,杨倩.
古铜镜的修复与保护[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0(4):60-61.
被引量:5
7
莫鹏.
中国青铜文物修复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J]
.中国博物馆,1999(3):89-96.
被引量:7
8
梁宏刚.
试谈青铜器的去锈防腐[J]
.文物世界,1995(4):71-75.
被引量:5
9
贾文超.
谈古代青铜器的传统修复技术[J]
.江西文物,1991(3):103-106.
被引量:1
10
杜安,周双林.
几件青铜器的科学分析和修复[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16(3):46-51.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
8
1
黄智杰.
青铜器的拼接修复研究[J]
.文博学刊,2019,0(4):59-66.
2
杨致梅,匡陕勇,苏展.
荆门博物馆馆藏180件青铜器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J]
.江汉考古,2019(S02):112-115.
被引量:3
3
张欢.
一件东汉时期铜鼓的分析与保护研究[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4):82-85.
4
龙志坤.
“南海Ⅰ号”出水铜器及其保护[J]
.文物天地,2020(2):52-54.
5
万洁.
新疆伊犁地区出土铜鍑保护修复实录[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5):68-71.
6
高新峰.
首都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科技与传统融合保护修复浅述[J]
.北京文博文丛,2021(4):88-94.
7
倪炎.
馆藏西周兽面纹鼎保护修复[J]
.首都博物馆论丛,2018,0(1):347-352.
8
任晓磊.
青铜器修复之我见[J]
.作家天地,2019,0(12):66-67.
二级引证文献
3
1
唐小红,张大可.
长沙九尾冲浏阳河小学一号战国墓出土三件铜器的保护修复[J]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24(1):518-524.
2
宋艳阳.
青铜器保护与展示中的信息技术应用[J]
.收藏与投资,2022,13(10):160-162.
3
孙良凤.
浅论含山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的修复保护[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3):22-25.
被引量:1
1
宿晨.
玉器源流小议——兼谈辨玉与当代超声波仿古玉制作[J]
.收藏家,2006(8):29-34.
被引量:1
2
李立新,曹心阳.
南派青铜器修复技艺的工艺特征[J]
.美术教育研究,2015,0(15):29-29.
3
梁宏刚.
试谈青铜器的去锈防腐[J]
.文物世界,1995(4):71-75.
被引量:5
4
何泽宇.
高县从废品收购站拣选出一柄巴式剑[J]
.四川文物,1984(3):90-90.
被引量:6
5
贾文忠.
铜器“受伤”了怎么办从修复的角度谈辨伪[J]
.今日财富,2015,0(6):84-86.
6
金普军,秦颍,胡雅丽,黄四平,胡文虎.
九连墩墓地1、2号墓出土青铜器上锈蚀产物分析[J]
.江汉考古,2009(1):112-119.
被引量:18
7
马勇.
毁誉摄政王[J]
.领导文萃,2011(23):84-87.
8
马勇.
毁誉摄政王[J]
.现代领导,2012(1):41-41.
9
高英.
銅器去銹[J]
.考古,1955(3):61-67.
被引量:1
10
吴诗池.
原始艺术中蕴含的原始科技信息[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8):50-54.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8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