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高句丽民族礼仪初探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礼仪制度在三代时期就已逐渐形成,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不仅中原民族遵从礼仪,周边少数民族也按照中原的礼仪制度行事,逐渐形成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礼仪制度。在封建社会,礼仪制度是维护封建等级、帝王及贵族权威的制度。大体可分为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凶礼等几个方面。高句丽的礼仪既有中原礼仪制度的本质,也有高句丽民族的特点,从高句丽人的婚姻、丧葬、祭祀等方面的礼仪,可以看出高句丽民族礼仪的某些特点。
作者
李淑英
李乐营
机构地区
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
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
出处
《东北史地》
2008年第1期29-35,共7页
关键词
高句丽
礼仪
特点
分类号
K892.3 [历史地理—民俗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26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1
1
李乐营.
高句丽自然宗教信仰对象辨析[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13(2):72-82.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3
1
张碧波.
高句丽原始宗教文化论略[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2):87-90.
被引量:3
2
参见[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
刘永智译 孙启林校.《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动态》,1999,.
共引文献
6
1
耿铁华.
高句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形成与影响[J]
.古代文明,2007,1(4):62-74.
被引量:9
2
孙颢.
高句丽的祭祀[J]
.东北史地,2007(4):39-43.
被引量:2
3
刘伟.
高句丽巫文化钩沉[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38(1):1-7.
被引量:1
4
董健,孙炜冉,李乐营.
“高句丽文化”研究评述[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5):24-33.
5
付韫阁,孙炜冉.
浅析高句丽宗教信仰之嬗递[J]
.博物馆研究,2019,0(4):67-72.
6
孙炜冉.
“高句丽学”的概念、范围及特点谫论[J]
.地域文化研究,2024(5):48-5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69
1
宋娜娜.
唐朝与朝鲜半岛三国朝贡册封关系比较研究[J]
.理论观察,2023(12):106-111.
被引量:1
2
潘畅和,李海涛.
佛教在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的传播足迹考[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1):63-68.
被引量:5
3
史利玢.
与中原历史文化交织辉映的高句丽文明[J]
.职大学报,2009(1):66-67.
被引量:1
4
林茂雨,李龙彬.
高句丽民族的婚丧习俗及宗教信仰[J]
.北方文物,2002(3):52-56.
被引量:4
5
李金超.
试论浿水之战对5世纪初朝鲜半岛政局的影响[J]
.黑龙江史志,2011(3):24-26.
被引量:2
6
李凭.
魏燕战争以后的北魏与高丽[J]
.文史哲,2004(4):42-46.
被引量:7
7
刘洪峰.
高句丽与夫余军事关系探析[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27(4):47-50.
被引量:1
8
杨保隆.
高句骊族族源与高句骊人流向[J]
.民族研究,1998(4):60-73.
被引量:21
9
刘永智.
好太王碑的发现及其它[J]
.社会科学战线,1985(1):179-183.
被引量:5
10
李彦平,邵春华.
高句丽婚姻的开放性[J]
.北方文物,1999(2):66-69.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
1
唐启翠.
儒家经典的人类学研究与反思——以《周礼》研究为中心[J]
.青海民族研究,2014,25(4):32-36.
2
王欣媛.
高句丽王室婚姻探析[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0(5):36-43.
被引量:3
3
高福顺,明阳.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高句丽历史研究述评(下)[J]
.地域文化研究,2024(6):17-5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王欣媛.
《三国史记》的女性书写及文化意涵[J]
.史志学刊,2023(5):28-37.
2
高福顺,明阳.
近二十年来中国学者高句丽历史研究述评(下)[J]
.地域文化研究,2024(6):17-50.
被引量:1
3
李大龙.
高句丽研究的难点和前沿问题[J]
.地域文化研究,2025(1):71-75.
4
付博.
制衡·强化:高句丽始祖祭祀的政治寓意[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5,46(1):25-32.
1
江天健.
试论中华民族礼仪的审美特征[J]
.重庆师专学报,1994,13(1):43-44.
2
张淑英,关俊华.
鄂伦春民族礼仪初探[J]
.黑河教育,2010(3):8-8.
3
江天健.
论中华民族礼仪的属性和审美特征[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4):49-54.
被引量:1
4
李政.
浅谈南宋临安一带火葬兴起之原因[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7):11-12.
5
阿旦珍才让.
哈达的宗教意蕴[J]
.中国宗教,2004(4):67-67.
被引量:2
6
白国红.
赵武“冠礼”解析[J]
.晋阳学刊,2006(4):124-125.
被引量:1
7
彭林.
礼的分类[J]
.文史知识,2002(1):88-96.
被引量:1
8
李娜.
从乡饮酒礼看周人的思想观念[J]
.黑龙江史志,2013(19).
被引量:2
9
江心.
泰国的首都与习俗拾零[J]
.国际贸易,1995(A06):33-33.
10
葛继红.
布依族伦理道德探微[J]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20(4):62-64.
被引量:2
东北史地
2008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